首页> 中文学位 >艾滋病高发村HIV性传播阻断的健康教育及效果评价
【6h】

艾滋病高发村HIV性传播阻断的健康教育及效果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HIV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参加项目活动知情同意书

基线调查问卷

干预后调查问卷

本作者发表的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引言1995年左右在河南、安徽、山西、陕西、湖北等中国中部地区有偿供血员中,特别是单采血浆的献血员中检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04年,为全面掌握艾滋病疫情,河南省对既往有偿供血者开展普查,较为准确地查清了全省艾滋病疫情。自从1995年首次报道河南省农村献血员中感染艾滋病至今,河南省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迅速增加。但是,随着1997年政府采取行政干预等强硬措施,关闭了非法血站、禁止单采浆采血;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明确规定禁止有偿献血,并规定采血机构必须进行HIV筛查,此后,经献血或输血传播HIV不再是HIV传播的主要途径,经血液传播HIV病毒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新的形式下,河南省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在血源性艾滋病高发村存在的大量的艾滋病传染源将主要通过性传播途径进一步向村内、村外传播。为了了解河南省血源性艾滋病高发村性传播阻断的现状,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艾滋病性传播阻断的健康教育与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本研究在河南省某农村地区进行了干预,以探讨人群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以及健康教育应采取的最佳形式和途径,为在人群中进一步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材料,较好的控制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将上蔡县所有HIV阳性率大于10%的村子进行编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从中抽取了13个村作为实施现场。选定村内已婚者为目标人群。2.基线调查后对研究对象进行协调员帮教和小组讨论加引导的模式进行健康教育,2个月后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效果调查。3.调查资料采用x~2检验、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一般情况:基线调查的调查对象共1755人,其中男性574人,女性1181人,平均年龄为(42.32±9.27)岁;干预后效果调查的调查对象共1733人,其中男性565人,女性1168人,平均年龄为(42.36±9.26)岁。2.HIV干预前的检测率为93.3%提高到干预后的9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夫妻HIV1阴1阳的都占较大的比例,干预前为43.3%,干预后为40.1%均高于双阴,双阳夫妻。3.干预前后30~岁年龄组HIV阳性率均为最高,分别为37.4%与37.1%。4.干预前1阴1阳夫妻为640例,干预后为658例,年龄分布上均以30~岁最多,干预前为39.1%,干预后为37.5%,文化程度未上学和小学的分别占67.7%和68.8%,婚姻状况均以初婚构成比最大,分别是94.7%与94.1%。5.1阴1阳夫妻干预前安全套每次均用率为67.1%,干预后的每次均使用率为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22,P<0.05)。6.在1阴1阳夫妻中50岁以下安全套的使用率比较高,并且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0,P<0.05)。7.干预前后小学文化及未上学与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安全套的使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27,P<0.05和)x~2=11.77,P<0.05)。8.单因素与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结果:性别、自身艾滋病阴阳性与配偶艾滋病阴阳性OR值是小于1的,分别为0.66、0.23、0.50故这三个因素是保护因素,文化程度的OR值是大于1,为危险因素;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了可能的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自身艾滋病阴阳性和配偶艾滋病阴阳性与安全套的使用有关。9.HIV传播途径:与HIV病人一起吃饭、与HIV病人发生性关系但全程使用安全套、与HIV病人握手会不会传播HIV,回答正确率干预前后有明显的变化,干预后正确率有明显的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0.本次干预专门针对暴露后预防做了健康教育,第一次对该地区进行暴露后预防教育,干预后知道暴露后预防含义的641人,知晓率为37.0%、知道暴露后找哪个单位咨询的1139人,知晓率为65.7%、知道暴露后咨询电话或知道在哪里可以得到的895人,知晓率为51.6%。
  结论:1.本研究的健康教育模式较其它模式更系统、更有效、更快捷,并取得了显著地效果。2.本健康教育模式有效地提高了1阴1阳夫妻对安全套的使用率。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大力开展安全套推广工作,以有效提高安全套使用率。同时也提高了研究对象对艾滋病的了解,但是离最终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3.干预人群对暴露后预防的含义和应采取的措施的了解还不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