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胃肠间质瘤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6h】

人胃肠间质瘤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人胃肠间质瘤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肠间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汉语对照表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常难以预测,预后较差。GIST发病的主要机制是由于原癌基因c-kit突变性激活致使突变细胞增殖失控所形成的。GIST的c-kit基因突变率超过85%,突变主要发生在外显子11、9、13和17;在GIST中,有少部分检测不出c-kit基因的突变,在这些GIST中,约有7%存在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基因的突变;GIST对放疗和普通化疗均不敏感,主要依靠手术治疗,但术后50%的患者会复发、转移。而针对酪氨酸激酶的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的出现使得GIST的治疗和预后明显改观。目前伊马替尼是治疗复、发转移、手术不能切除GIST的一线药物。然而最近伊马替尼在治疗GIST过程中出现继发耐药的现象不断增加,产生耐药性是GIST病人治疗中最主要的挑战,但是具体的耐药机制尚不清楚;另外,相对于胃癌、肠癌而言,GIST发病率比较低,使得GIST的疾病资料不易收集,加之GIST体外原代细胞培养比较困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GIST基础和临床性研究。GIST发病机制及治疗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因此,本研究旨在建立人胃肠间质瘤裸鼠移植瘤模型,探讨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在裸鼠不同部位建立模型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GIST的发病机制、GIST对STI571的耐药机制、为设计新的药物来防止和克服STI571耐药等提供一个较理想的实验平台。
  材料与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人胃肠间质瘤新鲜瘤组织,取一部分新鲜肿瘤组织,迅速制备成约1mm~3大小的瘤组织块,将103只裸鼠分成两组:右侧腋后皮下组50只,左侧臀部皮下组53只,在裸鼠右侧腋后皮下和左侧臀部皮下接种瘤组织块,分别建立移植瘤动物模型,并进行观察,每6天测量一次肿瘤体积,根据测量所得体积,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图;观察肿瘤外观,裸鼠饮食情况、精神状态;处死荷瘤裸鼠时观察有无肝、腹膜转移,并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人胃肠间质瘤标本进行比较;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移植瘤细胞中CD117的表达情况。分析均在SPSS10.0软件包上运行,检测标准为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移植瘤大体观:圆形或类圆形,肿瘤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解剖见肿瘤与裸鼠皮肤无粘连,易分离,包膜完整,可见毛细血管与肿瘤相连,HE染色显示GIST瘤细胞大部分是梭形细胞,有少量上皮样细胞。大部分梭形瘤细胞界限不清,未见肝脏和腹腔内播散转移。部分移植瘤晚期可见恶液质,S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在模型瘤组织中高表达。103只裸鼠中,荷瘤成功70只,成瘤率67.96%;从移植瘤生长曲线可以看出,人胃肠间质瘤组织块接种于裸鼠后第6天至第30天生长平稳,之后的时间生长迅速。腋后皮下组50例中荷瘤成功者为40例,成瘤率为80%,CD117阳性例数36例,阳性率90%;臀部皮下组53例中荷瘤成功者为30例,成瘤率为56.6%,CD117阳性例数24例,阳性率80%。
  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人胃肠间质瘤裸鼠移植瘤模型从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均与人胃肠间质瘤的生物学特性一致。可以认为是一个生物学特征较稳定的人胃肠间质瘤裸鼠移植瘤模型,为人胃肠间质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平台。1、本研究所建立的移植瘤模型的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等生物学特性均保持了人胃肠间质瘤的特点,说明本研究直接采用新鲜人胃肠间质瘤组织建立模型是可行的、成功的。2、在本研究所建立的皮下移植瘤模型中,裸鼠皮下不同部位所建模型的成瘤率有显著差异:近头侧部位成功率较高,本实验表现为右侧腋后皮下接种组成瘤率高于左侧臀部皮下接种组;不同移植部位的模型瘤组织CD117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