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研究
【6h】

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及难点

二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

一 大学功能的多维视角

二 大学功能的理论论争

三 大学发展与大学功能嬗变

四 大学类型与大学功能差异

五 大学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人才培养的本质是文化育人

一 自然人、社会人与文化人

二 常人与人才

三 全才与专才

四 人才成长与大学培养

五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

第三节 文化育人是能动的实践活动

一 育人活动的构成要素

二 育人活动的实践环节

三 育人活动的实现途径

四 育人活动的方式方法

五 育人活动的体制机制

第三章 大学文化育人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大学文化的多重意蕴和构成要素

一 大学文化的多重意蕴

二 大学文化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大学使命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 大学使命的理论论争

二 理论论争的实质是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适当距离

三 大学使命认识不同对育人目标的影响

第三节 大学特色与人才结构特征

一 大学特色的理论之维

二 大学特色理论分歧的内因是办学目标不清晰、文化个性不足

三 办学特色对人才培养结构的影响

第四节 大学精神与学生价值追求

一 大学精神的学理纷争

二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三 大学精神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

第五节 学术氛围与学生创新精神

一 学术氛围的内涵

二 学术氛围的营造

三 学术育人的实质是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第六节 校风校纪与学生习惯养成

一 校风校纪概述

二 校风校纪体现了大学制度文化外显性与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三 校风校纪对大学人行为养成的规约

第七节 校园文化与学生能力锻炼

一 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二 校园文化在和谐校园建设与文化氛围营造中的作用

三 校园文化对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第四章 实现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大学功利化倾向:消解大学使命意识

一 社会功利化的表现形式

二 社会功利化对大学功利化的影响

三 大学功利化倾向对大学使命意识的消解

第二节 教育市场化趋势:削弱大学人文精神

一 教育市场化的时代背景

二 教育市场化的可能及限度

三 教育市场化与大学自治

四 过度的教育市场化会削弱大学人文精神

第三节 大学行政化倾向:淡化大学学术氛围

一 大学行政化倾向的历史根源

二 大学行政化倾向的具体表现

三 大学行政化与学术发展规律的张力

四 大学行政化倾向对学术氛围的影响

第四节 就业压力大:影响育人理想目标的实现

一 就业形势分析

二 就业取向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固化与异化

三 就业目标中实用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竞争

第五节 传播网络化:双向作用于文化育人效果

一 网络对大学(育人阵地)的覆盖与渗透

二 网络文化对大学文化育人的机遇与挑战

三 网络文化对大学文化育人效果的影响

第五章 提高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提高大学文化育人的理论自觉

一 育人主体要加强大学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

二 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育人工作

第二节 培育特色大学文化

一 科学进行大学定位,明确育人目标

二 构建大学视觉文化和形象标识系统

三 凝练突出地域特色和自身办学特点的特色育人文化

第三节 建构完备的大学文化育人体制机制

一 完善自上而下的大学文化育人体制

二 构建大学文化“濡化——内化——外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三 创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学生“五位一体”的联动育人模式

第四节 丰富大学文化育人的方式方法

一 “互动式”、“体验式”课堂教学育人方法

二 科技创新为龙头、社会实践为依托的学术活动和实习实践育人载体

三 拓展“第二课堂”文化育人平台

四 发挥榜样示范育人效应

第五节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一 实现大学自治

二 保证学术自由

三 加快推进大学章程建设

四 倡导学者自律和学生自觉

第六节 优化大学文化育人的社会环境

一 正确发挥政府对大学发展的指导作用

二 合理协调学校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关系

三 有效引导社会思潮

第六章 正确处理大学文化育人活动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第一节 大学利益与大学使命的关系

一 大学利益关注大学自身发展

二 大学使命要求关注人的价值实现和促进社会发展

第二节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一 科学精神的取向

二 人文精神的取向

三 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第三节 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的关系

一 知识传授是育智求真

二 行为养成是求善、求美

三 大学文化育人就是要追求真、善、美

第四节 满足学生需要与提高学生境界的关系

一 学生自我实现的短期需要与长期需要

二 满足学生需要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前提

三 提高学生境界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五节 育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关系

一 大学文化育人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 文化育人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伴随现代意义上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如何准确认识和定位大学的社会功能,充分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既存在着时代性差异、民族性差异,也存在不同学科和理论视角的差异。强调“知识传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都有一定的价值和合理性,也是大学应有的功能。但大学功能的实现最终要落脚到“人才培养”上来,因此,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这就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是什么,以什么样的内容和通过什么途径培养人,大学应建构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才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目标,应如何把握大学和社会之间适当的张力等,也即需要首先对大学文化、大学理念有理论自觉。实践证明,不同时期、同一时期的不同大学之间,正是因为其大学文化、大学理念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其办学宗旨、办学方针、教学科研的资源配置、教学科研工作的组织实施等,从而最终决定其人才培养的特点、质量和水平。大学文化育人的本质是人才培养,以文化人。具体而言,大学使命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大学精神对学生价值理想追求的导引、大学特色对人才结构的影响、学术氛围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校风校纪对学生习惯养成的规约、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着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大学环境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功能和作用。
  在全球范围内以“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文化生态危机背景下,更重要的是受转型期我国社会生活中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社会思潮和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的影响,大学文化也出现了科学理性偏离人文目标的价值冲突,呈现出文化式微和精神懈怠现象。大学功利化倾向消解了大学的使命意识,教育市场化导向削弱了大学人文精神,大学行政化倾向淡化了学术氛围,就业压力大影响了育人理想,传播网络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化育人效果,这些与我国大学承担的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知识和财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和责任不相符合,与文化育人的本质相悖离。因此,增强大学文化育人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以坚定大学使命意识,培育大学特色文化以明确育人理想和价值目标,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以弘扬学术自由,完善育人体制和丰富育人方法、优化外部环境以增强育人效果等,是提高文化育人功能的必然选择。在文化育人实践中,对大学利益的追求势必要服从对大学使命的坚守,在文化育入主体间要实现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协调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满足学生需要与提升学生境界、育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关系,才能不断促进和实现文化育人实践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社会主义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必然要以此为价值导向,在化人的实践中尊重人的地位,重视人的价值实现,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大学作为传播、创造先进文化和弘扬学术自由的文化实践高地,可以通过积极调适来应对社会文化生态危机和价值危机,促进文化繁荣和文明传承。这种关于文化的、人的价值实现,集中体现了大学在文化学领域、教育学领域的价值哲学意义。通过对大学文化进行科学分类,对育人功能进行分层解析,构建了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研究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文化育人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