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存在主义视角下《毛猿》、《孤独的人》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类比分析
【6h】

存在主义视角下《毛猿》、《孤独的人》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类比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Introduction

0.1 Introduction of the Works and Authors

0.2 Methodology

0.3 Existentialism

0.4 Literary Review

Chapter One Bad Faith

1.1 Anguish In the Face of Free Choice

1.2 People without Anguish

1.3 Patterns of Bad Faith

1.3.1 Yank---Existing in the Mode of the In-Itself

1.3.2 Santosh---Existing in the Mode of Playing the Role

Chapter Two Hell is Other People

2.1 The Existence of the Others

2.2 The Look and the Awakening

2.2.1 The Awakening of Yank

2.2.2 The Awakening of Santosh

2.3 Hell is Other People

2.3.1 Yank---a Victim of the Other’s Look

2.3.2 Santosh---a Victim of the Other’s Look

Chapter Three People’s Responsibility for What They Are

3.1 The Doctrine of Action

3.2 The Responsibilit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展开▼

摘要

《毛猿》是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于1922年发表的8幕戏剧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杨克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性。而《孤独的人》是由印度裔英国作家V.S.奈保尔发表于1971年的《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中的一部中篇小说,并于2001年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桑托什也有一个悲剧的人生。两部作品描写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却都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读完后,给人以相似的情感体验。本论文试图去寻找如他们这一类人悲剧的深层原因。虽然两部作品发生在不同的时代,主人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然而他们确实有着不少相似之处,通过分析,本论文认为正是这些共同的原因导致了他们各自的悲剧人生。这些原因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深刻的教训。萨特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本文将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对两部小说人物命运进行分析。
  本篇论文由五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简要介绍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信息、两部作品的大体内容、本文涉及到的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采用的研究方法、国内外对这两部小说的研究综述以及本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采用萨特存在主义中“自欺”的概念分析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行为。虽然两个主人公一个成了一个如物一般的存在,一个始终扮演着某个角色,但是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不去面对自己真实的自己,安于现状,都逃避了自由选择,不断创造自己人生的义务,从萨特存在主义的观点来看,他们都是自欺的。
  第二章探究两部作品中主人公与他人的关系。存在主义认为,他人和我发生关系是通过“注视”发生的,两位主人公都在他人的注视下认清了自己的现状,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获得重生。杨克在觉醒后他并没有直面自己的过往,追求自由选择的人生,而是陷入了仇恨与复仇的漩涡难以自拔。而桑托什在觉醒后依然走不出被人歧视的心理障碍,不敢打破别人的看法,不能去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共同点在于他们过于拘泥于他人的“注视”,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成为他人“注视”的牺牲品,他人就是地狱。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人要对自己的现状负责。主人公的现状是自己一手造就的。他们也应该为自己的懦弱付出代价。这也是萨特存在主义中“责任”的意义所在。
  最后一章是论文的结语。通过分析和研究两部小说中主人公的行为,认为他们的“自欺”,过分拘泥于他人“注视”,是造成各自悲剧的主要原因,因此他们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剧也许受到环境、社会、历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人类内心的力量、主体性、自由选择创造自己人生的勇气也是不可忽视的,本论文采用萨特存在主义的观点,主要从内部因素的角度分析了两部作品主人公的悲剧人生。
  很少有论文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这两部相差甚远的作品进行分析,本论文另辟蹊径,从人的内心角度寻找二者的相似之处,运用存在主义的理论去探索导致他们各自悲剧的共同原因。这对理解这两部作品做出了一点贡献,主人公的悲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深刻的教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