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rhPTH(1-34)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
【6h】

rhPTH(1-34)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符号说明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兔右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的建立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药物

1.3 动物分组

1.4 观察指标

1.5 牵张成骨器

1.6 实验所需其余设备及材料

1.7 实验方法

2 术后动物基本情况及牵张区标本的获得

2.1 术后实验动物的基本情况

2.2 获取肝、脾、肾标本

2.3 牵张区标本的获得

2.4 标本的处理

结果

1 观察指标

1.1 临床观察

1.2 大体观察

1.3 影像学观察

1.4 组织学观察

1.5 免疫组化检测

2 统计数据分析

讨论

1 牵张成骨术模型选择的理论基础

1.1 牵张成骨术理论基础

1.2 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

1.3 实验动物模型稳定器期和牵张期

2 重组甲状旁腺激素(1-34)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作用

2.1 与促进牵张成骨过程相关的药物及细胞因子

2.2 重组甲状旁腺激素的药理作用

2.4 重组甲状旁腺激素牵张成骨的促进作用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牵张成骨新生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观察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rhPTH(1-34)对兔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的作用。为rhPTH(1-34)在牵张成骨领域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材料及方法:
  选用40只SPF级日本大耳白兔(性别不限,体重2.0-2.5kg),随机分为对照组、 rhPTH(1-34)12.5μg/kg剂量组、 rhPTH(1-34)25μg/kg剂量组、rhPTH(1-34)50μg/kg剂量组,每组各10只,在实验动物右侧下颌体前磨牙前区、颏孔后区的下颌骨体部纵向断开并固定牵张成骨器,均建立右侧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手术7天延迟期后,随即进入牵张期,速率为0.4mm/12h,连续牵张10天,延长下颌骨8.0mm。牵张期后进入固定期。各实验组自牵张期起根据给药剂量每天8点皮下注射相应剂量的rhPTH(1-34)溶解于2%热灭活标准兔血清1ml直至处死;对照组自牵张期期每天8点皮下注射0.9%生理盐水1ml。牵张手术结束后固定期的1周、3周分别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各5只,取出牵张侧下颌骨,通过牵张区局部标本进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HE染色及BMPs免疫组化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所有的切片进行BMPs的光密度值统计分析,切取心肝肾等行常规病理检查。
  结果:
  1、实验动物全部耐受实验过程,未出现中途死亡。牵张器牢固稳定,兔右侧下颌骨成功延长8.0mm,右侧均出现偏颌及咬合紊乱。
  2、大体观察:固定期第1周,实验组较对照组骨断端界限稍模糊,更能促进新生骨骨痂形成。实验组高剂量组新骨形成的质量和密度明显好于低剂量组。固定期第3周新生骨已具有一定的硬度,给药组较对照组牵张区骨组织更加致密且光滑。实验组随着给药剂量增加成骨质量更佳。
  3、影像学观察:固定期第1周对照组骨断端中央可见明显透亮带、实验组随着剂量增加透亮带模糊。固定期第3周,对照组牵张间隙内可见逐渐致密组织,实验组随剂量增加骨小梁形成且数量逐渐增多,牵张区边缘逐渐与正常组织连续。X线表现可见实验组成骨质量较对照组高。实验组高剂量组成骨密度和骨边缘连续性强于低剂量组。
  4、组织学观察:组织切片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和rhPTH(1-34)剂量的增大,牵张间隙内新骨愈加活跃,新生骨逐渐成熟。实验组50μg/kg剂量组骨成骨效果最优。
  5、免疫组化观察:牵张区组织切片通过光密度分析仪分析后发现BMPs阳性染色区主要集中在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软骨细胞等处,牵张区两侧区域较中央区域深染色,对照组BMPs的阳性表达强于对照组。
  6、各组实验动物处死后切取的心、肝、肾样本进行病理学观察,均无明显异常。
  结论:
  间歇性应用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新骨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