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放疗对直肠癌术后患者血浆FIB和D-D水平的影响
【6h】

放疗对直肠癌术后患者血浆FIB和D-D水平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资料

2.2观察指标及分组

2.3实验设备及方法

2.4疗效评定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疗效观察

3.2 FIB和D-D的变化分析

4 讨论

4.1直肠癌患者凝血功能变化

4.2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在直肠癌的生长、侵袭及转移中的表现及作用

4.3直肠癌患者不同治疗方式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4.4纤维蛋白原和D- 二聚体在直肠癌治疗前后变化的临床意义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恶性肿瘤凝血功能异常及不同治疗方法对其影响的研究进展

1.恶性肿瘤凝血功能异常研究进展

2. 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3.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的治疗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四位。但近些年放射治疗技术和设备的快速发展,给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恶性肿瘤易导致机体凝血系统异常激活,从而诱导血栓形成。血栓和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最早在1865年由Trousseau发现提出,之后大量研究表明直肠癌患者大多存在凝血功能紊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10%以上。静脉血栓栓塞是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并发症。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或 DDI)是最常用和最敏感的两个检测凝血功能的指标。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恶性肿瘤的凝血功能产生不同影响,国内外研究报道大多集中在手术治疗对凝血功能影响,Kodama J等学者研究指出肿瘤患者术后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sFb)的水平高峰出现在术后第1天,14天基本达到手术前水平。也有相关报道称化疗对凝血功能存在一定影响,易导致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紊乱。但是放射治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研究甚少,且得出的相关结论并不一致。直肠癌患者发病类型中,腺癌的发病率约占85%,相关研究报道指出,消化系统肿瘤中,最易发生凝血功能紊乱的病理类型是腺癌,特别是结直肠癌。另外,直肠癌Miles术后患者因长期保留人工造瘘口,可能对凝血功能存在一定影响。目前,随着放射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关放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研究将十分重要,有助于判断分析放疗过程中凝血功能的改变,防治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同时了解凝血指标变化对放疗疗效的判断是否有参考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情况而设计了本次实验。
  目的:
  初步探讨放疗对直肠癌术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分析直肠癌术后患者放化疗前后血浆FIB和D-D水平的变化;了解直肠癌术后患者血浆FIB和D-D水平与健康人群有何差异。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住院的直肠癌术后患者58例,均为II、III期直肠腺癌Miles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60.24岁,其中37例为同步放化疗患者,21例为单纯放射治疗患者。另选本院门诊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
  2.治疗方法入组患者统一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同步化疗患者统一使用5-氟尿嘧啶(5-Fu).
  3.血浆FIB和D-D的测定分别测定入组的直肠癌术后患者放疗前、放疗结束后1-2天及3个月后复查时的血浆FIB和D-D的水平,采用凝固法检测原理测定血浆FIB、免疫比浊法原理测定D-D。
  4.统计学方法本实验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均使用 SPSS17.0软件包进行。所有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以均值士标准差(-x±s)表示,各组内、组间的比较根据数据类型分布不同分别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近期有效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a=0.05,取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直肠癌术后不同性别患者的FIB和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期(II和III期)FIB和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以60岁为分界点),≥60岁组 FIB和 D-D水平比<60岁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段之间性别无差异(P>0.05)。
  2.直肠癌术后组和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经 t检验、性别经?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术后组FIB和D-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单纯放疗组 FIB和D-D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放疗结束时FIB和D-D水平较放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结束时及3个月后复查时FIB和D-D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
  4.放化疗组 FIB和D-D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放化疗结束时FIB和 D-D水平较治疗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复查时 FIB和D-D水平较放化疗开始前下降,但较健康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两种不同治疗组FIB和D-D水平的比较:放化疗组与单纯放疗组治疗前FIB和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组与单纯放疗组治疗结束后FIB和D-D水平比较,放化疗组较单纯放疗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近期疗效比较:治疗结束3个月后复查,37例放化疗患者35例治疗有效,2例复发;21例单纯放疗患者20例治疗有效,1例复发。近期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放疗降低血浆FIB和D-D水平,减轻血液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放疗后血浆FIB和D-D水平及其变化对判断放疗疗效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直肠癌术后同步放化疗升高血浆 FIB和D-D水平,加重血液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且持续时间较长,对临床治疗过程中血栓形成风险评估有一定指导意义。
  3.直肠癌术后患者与健康人相比血浆 FIB和 D-D水平增高,存在血液高凝及纤溶亢进状态。
  4.直肠癌术后患者血浆 FIB和 D-D水平与性别无关,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血浆含量越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