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原发性与继发性危险因素分析
【6h】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原发性与继发性危险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略词表(Abbrevtation)

1 引言

1.1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概念和流行病学

1.2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主要试剂与器材

2.4 抗凝蛋白检测原理及步骤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VTE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临床特征

3.2 原发性危险因素分析

3.3 继发性危险因素分析

3.4 多种VTE易栓危险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VTE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临床特征

4.2 遗传易栓因素

4.3 获得性易栓因素

4.4 多种致栓因素并存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317例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部分VTE患者检测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 PS)、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活性水平,了解VTE发病的年龄、性别、临床特征,并探讨原发性和继发性危险因素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关系,为VTE的及早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VTE患者的临床资料,自制病例报告表填写病人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病史、手术外伤史、基础疾病、血脂水平等相关资料。论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124例2周内没有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65例门诊体检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PC、PS、ATⅢ活性,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抗凝蛋白缺陷与VTE的关系,并分析VTE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特征及继发性危险因素。
  结果:
  1.VTE317例患者,年龄18~87岁,平均年龄(59.4±13.9)岁,男女比例1.17:1。初发患者270例(85.2%),男女比例1.14:1,发病高峰年龄在40~80岁,男性与女性的年龄分布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055,P=0.88)。
  2.观察组PC、PS、ATⅢ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抗凝蛋白缺陷以PS缺陷所占比例最多(22.6%),其次是PC缺陷(13.7%)和 ATⅢ缺陷(10.5%),抗凝蛋白总缺陷率为38.7%。对照组仅1例PS(1.5%)缺陷,观察组与对照组抗凝蛋白缺陷发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2.31,P<0.05)。124例患者中有48例抗凝蛋白缺陷,76例抗凝蛋白正常,抗凝蛋白缺陷组发病年龄小于抗凝蛋白正常组(t=-2.931,P<0.05)。124例患者中有21例为复发患者,103例为初发患者,复发患者中有13例(61.9%)抗凝蛋白缺陷,初发患者有35例(34.0%)抗凝蛋白缺陷,复发组与初发组比较抗凝蛋白缺陷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733,P<0.05),复发组患者PC、PS、ATⅢ活性水平明显低于初发组(P<0.05)。
  3.公认的继发性危险因素中,居前二位的是外伤和(或)手术、恶性肿瘤。可能的危险因素中,居前二位的是高血压病、吸烟,具有2种以上继发性危险因素者占67.5%。在外伤和(或)手术危险因素中,骨科手术最多(24.1%),其次为胃肠道手术(16.7%)。恶性肿瘤并VTE患者比例最高的是消化道肿瘤,其次为妇科肿瘤>肺癌>泌尿系肿瘤>乳腺癌。恶性肿瘤合并VTE患者比例最高的TNM分期是Ⅳ期,其次是Ⅲ期>Ⅱ期>Ⅰ期。
  结论:
  1.VTE患者初发高峰年龄集中在40~80岁。
  2.PS、PC、ATⅢ缺陷是促发VTE发生的重要原发性危险因素,以PS、PC缺陷为主,抗凝蛋白缺陷患者VTE发病年龄较早。抗凝蛋白缺陷可能是血栓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3.继发性危险因素以外伤和(或)手术和恶性肿瘤为主。TNM分期可能与VTE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4.多种因素并存是引起VTE的重要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