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吗啡耐受及其引起的痛觉过敏的作用
【6h】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吗啡耐受及其引起的痛觉过敏的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建立稳定的吗啡耐受大鼠模型

2 吗啡耐受大鼠的脊髓和DRG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配体Wnt3a蛋白水平的检测

3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配体Wnt3a的表达与分布

4 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吗啡耐受的干扰作用

5 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停用吗啡引起的痛觉过敏的影响

6 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吗啡耐受的逆转作用

7 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吗啡引起的痛觉过敏的逆转作用

8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阻断剂IWR对通路的阻断作用

9 吗啡诱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其他的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Wnt信号通路及其在疾病靶点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个人简历

基本情况

教育经历

学术论文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介绍:
  Wnt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多细胞真核生物中,并且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在胚胎发育和成体组织稳态维持中,Wnt信号转导级联效应控制着大量的生物学反应。自发现以来的30多年,已发现Wnt信号通路参与的生理过程有:调控脑发育、调控细胞增殖、分化、极性形成、迁移、凋亡等。最近研究表明,Wnt信号功能失调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信号相关分子 APC、β-catenin、Axin等基因突变促进结直肠癌、黑色素瘤、腺瘤性息肉病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和转移,Wnt信号通路调节异常引起脑局部缺血、帕金森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症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和Ⅱ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目前已知的Wnt信号通路主要有Wnt/β-catenin通路;Ca2+通路;以及PCP通路。其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研究最广泛。
  吗啡是1806年德国化学家F.W.A.首次从鸦片中分离出来的生物碱,其衍生物盐酸吗啡等至今仍是临床上常用的镇痛剂,用于严重创伤、手术、烧伤,以及晚期癌症等引起的中、重度疼痛。然而,长期持续使用吗啡易造成吗啡镇痛作用下降,即吗啡耐受;停用吗啡后还有可能出现痛觉过敏(轻微非伤害性的触碰即引起剧烈疼痛)的现象。这些副作用大大影响了吗啡的临床应用,目前仍无有效的控制手段。因此,理解吗啡耐受和痛觉过敏的分子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吗啡耐受和痛觉过敏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文献报道吗啡耐受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有相同的分子和细胞基础,包括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激活引起的神经中枢异常兴奋,以及随后细胞内发生的蛋白酶 C激活和移位、一氧化氮的产生等。最新文献报道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但是否在吗啡耐受和痛觉过敏中发挥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目的:
  本实验观察吗啡耐受及停用吗啡引起的痛觉过敏中,大鼠脊髓背角及背根神经节中Wnt/β-catenin信号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以及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大鼠吗啡耐受及痛觉过敏的干扰作用,以确定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吗啡耐受和痛觉过敏中的作用。
  方法:
  1、采用大鼠鞘内反复注射小剂量吗啡的方法,诱导吗啡耐受和痛觉过敏动物模型。体重250 g的SD大鼠在异氟烷吸入麻醉状态下,施以鞘内置管术,将PE10管一端开口于脊髓腰膨大,另一端从颈后皮肤穿出。手术恢复期开始动物适应性训练,持续3-5天;随后连续6天鞘内反复注射小剂量吗啡,剂量为10μg/10μl,每天2次;对照组注射10μl的生理盐水。
  2、鞘内注射信号阻断剂 IWR,观察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吗啡耐受和痛觉过敏的干扰及逆转作用。干扰实验分组:将鞘内置管成功的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①生理盐水+DMSO溶剂组;②吗啡+DMSO溶剂组;③吗啡+高剂量IWR;④吗啡+低剂量IWR。逆转实验分组同干扰实验分组的第②、④组。注射方式为吗啡或生理盐水:每天2次,每次10μg/10μl;高剂量IWR指50μM/10μl,低剂量IWR指25μM/10μl,在每天吗啡注射前30min注射,或者在吗啡耐受建立后开始注射,每天1次,持续5天(第7天至第11天)。
  3、痛行为学测试。在开始吗啡注射的第0、1、3、5、7、9、11天,进行甩尾潜伏期(TFL)测试,以观察TFL基础值(0天)、吗啡耐受的建立(1、3、5、7天),信号阻断剂IWR对吗啡耐受的阻断(1、3、5、7天)或逆转(1、3、5、7、9、11天)。并采用公式:[(检测值-基础值)/(10-基础值)]x100%计算吗啡最大镇痛效率(%MPAE)(其中10代表cut-off值)。在开始吗啡注射的第0天以及停用吗啡后第1天分别进行机械刺激撤足阈值(PWMT)和热刺激撤足潜伏期(PWHL)的测试,以观察痛觉过敏的建立,及IWR对痛觉过敏的阻断或逆转作用。
  4、取吗啡注射0、1、3、5、7及停用后3天的吗啡耐受模型大鼠的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RG)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脊髓背角和DRG中Wnt3a的表达及变化。
  5、取吗啡耐受组及对照组大鼠的脊髓和DRG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Wnt3a的表达,并使用Wnt3a与IB4、GFAP、NF-200、NeuN、OX-42等蛋白标志的免疫荧光共染色,鉴别Wnt3a阳性细胞的类型。
  6、取吗啡耐受组、对照组及药物阻断组大鼠的脊髓和DRG组织,采用qPCR进一步观察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实验分组为①生理盐水+DMSO溶剂组;②吗啡组+ DMSO溶剂组;③高剂量IWR50μM+吗啡组。使用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脊髓和DRG(L4、L5)RNA;Nanodrop仪器检测RNA浓度及纯度后,取等量的总RNA在随机引物作用下反转录成cDNA。使用Thermo Scientific SYBR Green qPCR试剂进行qPCR反应,检测Wnt/β-catenin信号分子包括通路的配体Wnt3a、Wnt5a基因和受体Fzd1、Fzd8基因,通路靶基因Axin2、β-catenin、c-Myc。
  7、统计学处理。上述实验均至少重复3次取平均值,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本实验建立稳定的吗啡耐受和痛觉过敏模型,鞘内注射吗啡的第3天之后,吗啡的镇痛作用开始下降,TFL显著缩短;第7天,吗啡镇痛作用完全消失,TFL值降低至基础值;第8天(即停用吗啡后1天)出现PWMT和PWHL显著减小。
  2.持续小剂量吗啡的鞘内注射诱导脊髓和DRG中Wnt3a蛋白量迅速增加,并且在停用吗啡后仍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
  3.吗啡耐受大鼠的脊髓背角和DRG中Wnt3a+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并且脊髓中Wnt3a+细胞主要是GFAP+的星形胶质细胞和OX42+的小胶质细胞;DRG中Wnt3a+细胞主要是痛觉传导相关的IB4+的小细胞和NF-200+的中等细胞,在GFAP+的卫星样胶质细胞中仅少量表达。
  4.在吗啡耐受形成之前预注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剂IWR25μM/10μl或50μM/10μl,痛行为学测试提示,吗啡耐受显著延迟,并减轻,吗啡停用后的痛觉过敏显著缓解。然而在吗啡耐受形成之后相同剂量的IWR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吗啡耐受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对已形成的痛觉过敏缓解作用不明显。
  5.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在吗啡耐受大鼠模型中,脊髓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靶基因Axin2、c-Myc、β-catenin表达上调。脊髓和DRG组织中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受体Fzd1和Fzd8基因,以及DRG组织中配体Wnt3a和Wnt5a基因的表达均发生显著上调。采用IWR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之后,脊髓中Wntt/β-catenin信号通路靶基因c-Myc和β-catenin的表达显著下调。
  结论: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吗啡耐受及停用吗啡后引起的痛觉过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