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空间理论视角下《维莱特》中露西的心路历程分析
【6h】

空间理论视角下《维莱特》中露西的心路历程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Introduction

0.1 Charlotte Bronte and Villette

0.2 Literature Review

0.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Chapter One Space Theory

1.1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Theory

1.2 Henri Lefebvre’s Social Space Theory

Chapter Two Lucy’s Helplessness Revealed by “Perceived Space”

2.1 Bretton and Lucy’s Lack of Traditional Domestic Space

2.2 Miss Marchmont’s Rooms and Lucy’s Attitude to Fate and Love

2.3 Private Space and Lucy’s Solitude

Chapter Three Lucy,s Mental Development Revealed by “Conceived Space”

3.1 Constraints of Self-discipline and Traditional Discipline

3.2 “The Play” and Lucy's “Revisionary Prowess”

3.3 The Appearances of the Nun and Lucy’s Awakening

3.4 Vashti and Lucy’s Revolt

Chapter Four Lucy's Fulfillment Revealed by “Lived Space”

4.1 Lucy’s Career Fulfillment in the “Lived Space”

4.2 Lucy’s Love Fulfillment in the “Lived Space”

Conclusion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作为英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以及她的作品一直颇受文学界的关注。《维莱特》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一部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在主人公露西?斯诺由孤单、无助成长为成熟、自我实现的新女性的精神旅程过程中,夏洛蒂构建出一系列具体的空间。文学评论家们对《维莱特》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研宄,比如现实主义、形式主义、心理分析、叙事策略和女性主义。然而,很少有学者注意到它的空间构建。
  空间作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层面,常被视作呆板的,僵硬的,不变的物体。然而,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的“空间转向”引起人们对空间的广泛关注。法国著名哲学家、马克思主义者亨利?列斐伏尔发表了他的《空间的生产》一书,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后期“空间转向”的标志。通过对作者写作背景以及该作品相关文献的研宄,本论文用空间理论分析了露西?斯诺的心路历程。简言之,本论文由六部分构成:引言,理论框架,三章主要内容以及结论。
  引言对夏洛蒂?勃朗特以及她的作品,尤其是《维莱特》做了简单的介绍。此外,也将国内外对该作品的研宄进行了梳理。同时,本论文的研宄意义也不可忽视。
  第一章梳理了传统的空间观以及二十世纪晚期的空间的转向,并详细总结了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与主体密不可分。在此前提下,本论文将他关于“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和“生活的空间”的分类运用到《维莱特》人物的研宄之中。
  第二章对《维莱特》中的“感知的空间”进行了详细地解析。在故事的开头,“布列顿”便崭露头角,恰如身在异乡的露西梦想的家乡;但是,这样的安排也暗示了露西作为一个单身女性缺少一个家庭空间的庇护。在“马特门趣小姐的房子”工作,露西深受她的女主人消极的人生观的影响。“禁止行走的小径”和“第一班的教室”两个私人空间反映了露西的孤独与自制。
  第三章关于露西面临不同“构想的空间”时的微妙心理进行了阐述。由于受到姓氏“斯诺”和“家中天使”观念的约束,露西不仅自制,更受到维多利亚时代“家中天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尽管如此,“戏剧演出”时的精彩表现却展示了她的“修正能力”。“修女的出现”一方面使露西感到困惑,另一方面,也使她从自我束缚中觉醒。最终,受到“瓦实提”表演的鼓舞,她鼓起勇气反抗父权社会的管制。
  第四章根据列斐伏尔对“生活的空间”的描述,分析了露西事业以及爱情的成功。贝克夫人的“寄宿学校”是《维莱特》中一个重要的“生活的空间”。某种程度上受到贝克夫人管理能力的影响,露西最终也成为一名成功、独立的女性。同时,她也成功地获取一份平等的爱情。
  论文的最后一章是结论。“感知的空间”反映出露西的孤女生活经历;“构想的空间”体现了露西心理由克制到反抗的微妙变化;“生活的空间”体现出露西所追求的独立的事业和平等的爱情。通过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分析《维莱特》的人物心理,本论文印证了空间不是僵硬的物体,而是与人物心理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的产物。此外,本论文的研宄也有助于引导现代人们对人生、爱情、婚姻等观点进行深刻的反思。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