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分析的单中心研究
【6h】

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分析的单中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治疗

1.5 随访

1.6 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结果

1 流行病学特点

2 病理特点

3 术后靶向药物辅助治疗

4 随访结果

5 预后因素分析

讨论

1 临床病理特征

2 胃肠间质瘤的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胃肠间质瘤的诊疗进展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胃肠道间叶组织来源最常见的肿瘤,目前GIST诊断及治疗趋于规范化,然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标准多以欧美地区临床数据为依据,由于人种的差异,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方案是否适合国人,目前国内的大宗临床资料尚少。本研究旨在对我院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病理学复核及随访,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收集448例病例。1、男:女=199:249,年龄15-95(中位数59)岁。以年龄进行分层:<40岁21例,40-49岁94例,50-59岁126例,60-69岁140例,≥70岁67例。2、肿瘤直径在0.2-29cm,其中≤2cm127例,>2cm且≤5cm165例,>5cm且≤10cm102例,>10cm54例。3、肿瘤原发部位:胃280例,小肠101例,结直肠19例,胃肠道外48例。4、Ki-67指数:其中<10%为321例,10%-20%为93例,>20%为34例。5、首发症状:恶心、呕吐,反酸等上腹部不适124例;腹痛125例;消化道出血104例;腹部包块31例;体检发现36例;术中发现16例;其他12例。6、复发风险分级:极低度复发风险92例,低度复发风险127例,中度复发风险98例,高度复发风险131例。7、随访结果:448例病例中,16例患者出现进展,其中10例患者死亡,共30例失访,失访率7.2%。8、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核分裂象、复发风险分级和Ki-67指数是患者无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9岁和Ki-67指数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1、伊马替尼靶向治疗能够提高高度复发风险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却未能提高中度复发风险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
  2、年龄<59岁和 Ki-67指数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GIST患者预后的判断应结合改良NIH分级标准和Ki-67指数。
  3、胃肠间质瘤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龄小于59岁者预后较好。多发生于胃和小肠,结直肠次之。临床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等上腹部不适,腹痛及消化道出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