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Bazett方程校正QT间期的局限性
【6h】

Bazett方程校正QT间期的局限性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非药物组

2 药物组

讨论

1 年龄对QT间期的影响

2 性别对QT间期的影响

3 Bazett方程在不同心率下对QT间期的校正能力

4 药物对QT间期心率变化趋势的影响

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6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QT间期及QTc研究进展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QT间期是指QRS波起始至T波终末部的时间,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程。QT间期延长或缩短均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QT间期具有频率适应性,当心率增快时 QT间期缩短,心率减慢时 QT间期延长,因此消除心率变化对QT间期的影响,对准确判定QT间期非常重要。于是人们提出了经心率校正的QT间期(Corrected QT interval, QTc)这一概念。QTc相当于心率为60次/分时的QT间期值。目前最常用的QTc计算公式为Bazett方程,即 QTc=QT/RR1/2。后续研究发现该公式存在一定的适用范围,当心率过快或过慢时经该公式校正的QTc值误差较大,之后又有多位学者提出多种QTc校正公式,但受到研究方法及观察人群的限制,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且计算公式较为复杂,未被临床广泛接受。目前,Bazett方程仍为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QTc校正公式。现有关QTc校正公式的研究均着力校正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而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中有多种离子参与,这些离子对 QT间期的形成及其频率适应性均会产生影响。况且,现有研究多关注于改变不同离子通道状态,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PD),即QT间期的影响。然而,不同的人群,在相同心率下 QT间期的长度是不同的,其随心率的变化趋势有无差异?而服用某些具有使用依赖性或反向使用依赖性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后,也势必影响心率与 QT间期的关系。Bazett方程在上述情况下校正能力如何,尚未见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Bazett方程对不同QTc间期,及其对服用具有使用依赖性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后人群QT间期的校正能力,揭示Bazett方程校正QT间期的局限性。
  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为非药物组,根据其心率在60次/分时的QT间期值,分为3组:短QT间期组(QT<0.40 s),正常QT间期组(0.40 s≤QT≤0.44 s)和长QT间期组(QT>0.44 s)。每组100例(男性50例,女性50例)。每例选取5个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片段:RR间期>1 s、RR间期=1 s、RR间期=0.8 s、RR间期=0.6 s和RR间期<0.6 s,测量其RR间期与QT间期值,分析各组实测QT间期值(QT)与由Bazett方程计算而来的理论QT间期值(calculated QT interval, QT.cal)的差异以及QT/RR斜率k与QT.cal/RR斜率k.cal的差异。
  收集同期规律使用普罗帕酮片(心律平)5天及以上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共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作为药物组。每例也选取4~5个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片段:RR间期>1 s、RR间期=1s、RR间期=0.8 s和RR间期<0.8 s,选择1至2个片段,测量其RR间期与QT间期的值,并分析k与k.cal的差异。
  结果:
  1非药物组
  1.1年龄比较
  本组患者共300例,平均年龄(41.83±15.784)岁。短QT间期组平均年龄(38.42±16.638)岁,小于正常QT间期组(46.60±16.381)岁和长QT间期组(47.97±12.46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QT与QT.cal比较
  1.2.1短QT间期组
  当RR间期>1s时,QT< QT.ca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RR间期=1s时,QT=QT.cal;当RR间期=0.8 s时,QT> QT.cal,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RR间期≤0.6 s时,QT> QT.ca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2正常QT间期组
  当RR间期>1s时,QT< QT.ca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RR间期=1s时,QT=QT.cal;当RR间期=0.8 s时,QT> QT.cal,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RR间期≤0.6 s时,QT> QT.ca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3长QT间期组
  当RR间期>1s时,QT< QT.ca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RR间期=1s时,QT=QT.cal;当RR间期=0.8 s时,QT< QT.cal,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RR间期≤0.6 s时,QT> QT.cal,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k与k.cal比较
  各组间k均小于k.ca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k值:短QT间期组<正常QT间期组<长QT间期组,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k.cal值:短QT间期组<正常QT间期组<长QT间期组,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药物组
  2.1年龄与QTc值
  药物组共观察患者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7.86±16.58)岁,QTc为(0.4100±0.0216)秒,略长于短QT间期组(0.3904±0.0071)秒,略短于正常QT间期组(0.4167±0.0105)秒,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于长QT间期组(0.4568±0.0102)秒,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QT与QT.cal比较
  当RR间期>1 s时,QT< QT.ca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RR间期=1 s时,QT=QT.cal;当RR间期=0.8 s时,QT> QT.cal,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RR间期<0.8 s时,QT>QT.ca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药物组与非药物组k与k.cal
  各组k与k.cal均为k< k.ca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k略小于短QT间期组,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k明显小于正常QT间期组与长QT间期组,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k.cal大于短QT间期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k.cal略小于正常QT间期组,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k.cal小于长QT间期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药物组与非药物组k.cal与k差值
  药物组k.cal与k差值大于短QT间期组,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k.cal与k差值大于正常QT间期组与长QT间期组,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Bazett方程在非药物组三组间的校正能力存在差异,在短QT间期组校正能力更差,长QT间期组校正能力较强。
  2.使用普罗帕酮后Bazett方程对QT间期的校正能力进一步下降,当心率较快时明显矫枉过正,在心率较慢时则矫正不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