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南朝寒人仕宦研究
【6h】

南朝寒人仕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言

一 基本概念

二 研究现状

三 选题意义

第一章 南朝寒人的家世背景与入仕途径

第一节 家世背景与地域分布

第二节 入仕途径与起家官职

一 吏部铨选

二 公府辟召

三 州郡辟召

四 察举孝秀

第二章 南朝寒人的迁转官职及其特点

第一节 常见的迁转官职与寒人掌机要

一 中央官

二 禁卫武官

三 东宫官属

四 公府、军府、王国官属

五 地方官

第二节 南朝后期寒人任官范围的扩大

第三章 南朝寒人的加官、兼官、带官与封爵

第一节 任官方式多样化

一 加官

二 兼官

三 带官

第二节 南朝寒人的封爵情况

第四章 寒人仕宦与南朝政治

第一节 南朝寒人仕宦特点

一 不同时期寒人仕进特点

二 寒人内部不同的仕宦特点

第二节 寒人仕宦对于南朝政治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二 消极影响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寒人”这一定义,本就缘于这一群体的特殊家世背景,大抵分为农夫、从事工商业者、低级官吏之家三种。而家世为军户、隐士或处士之家、地方大族、酋豪以及依附性质的“客”的寒人是时代影响下的特殊情况。受到侯景之乱的冲击,寒人的地域来源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地域转移。南朝前期,寒人地域集中于政治中心的建康附近和三吴地区。到了南朝陈,大多来自相对落后、非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内地郡县。
  寒人的入仕途径有吏部铨选,公府辟召,州郡辟召,察举孝秀四种。吏部铨选是寒人入仕的特殊途径。公府辟召是寒人凭借武力、军功入仕的主要途径之一,优势在于寒人的起家官相对较高。州郡辟召是寒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入仕者起家官任官范围广阔,为寒人入仕打开了大门。察举孝廉一途具有垄断性和封闭性,凭此入仕者仅五人且仕途发展艰难,不是寒人主要的入仕途径。
  寒人常任官职多与军事、地方相关。常任官主要有:以中书舍人和侍御史为主的中央官;以四军将军、五校尉为主的禁卫武官;以太子校尉、卫率为主的东宫官属;以司马、参军等为主的各公府、军府、王国高级僚佐;以太守、刺史、州府典签为代表的地方官。通过以上常任官职,寒人得以控制南朝的核心权力——军队,影响了历史发展,历来史学家评价其为“南朝寒人典掌机要”。而寒人任官范围在萧梁以后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任散骑、光禄大夫、尚书省、侍中人数呈现较明朗的增长趋势;而任给事中、奉朝请、中书则是起伏较大、个别时期突出。但总的来说,任官范围在逐渐扩大、任官壁垒被逐渐打破。
  寒人仕宦常出现“加”、“兼”、“带”的情况,对寒人仕宦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是寒人任官方式多样化的体现。此外,寒人凭军功和从龙之功获封爵者不在少数,刘宋时期人数最多,萧梁最少,这与当时的政局状况紧密相关。
  不同时期的寒人仕宦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特点。军功是寒人仕进的主要倚靠。宋、齐、陈时寒人的晋升速度、任官品级都较萧梁时期明显突出。相反,萧梁时期以文学、吏能、官资等正常仕进的寒人得到发展,最高任官品级却相对下降。而宋齐寒人权力最大、地位实则不高,梁陈寒人权力并非极盛、地位却明显提高。寒人恩倖,进身凭借帝王的信任和宠爱,仕进难易程度小、升迁速度快,但发展却日益衰落,与一般寒人仕宦并不尽相同。
  寒人仕进作为南朝政治的特殊现象,不可避免的对整个南朝政治产生了影响。寒人仕宦适应南朝士庶势力变化的大格局,为寒人参政掌机要开辟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南朝门阀士族与南朝政治的衰微。由于寒人政治目的主要在于跻身士族,带来的结果就是激化阶级矛盾,加速南朝政治灭亡。与此同时,士庶之间、士族与寒人之间的鸿沟仍然难以跨越,寒人的任官仍具有很大地局限性。此外,军号的滥授与种目上的增值,爵位的泛滥、一些重大官制变革,虽不是寒人造成的,但似乎又与寒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无疑能启发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寒人势力对于整个南朝以致更长时间的历史的意义所在。

著录项

  • 作者

    李璐;

  •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

  • 授予单位 郑州大学;
  • 学科 中国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旭华;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D093.391;
  • 关键词

    南朝时期; 寒人仕宦; 公府辟召;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