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夜间加餐对住院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营养状况的干预研究
【6h】

夜间加餐对住院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营养状况的干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

1.1.1 饮食摄入不足

1.1.2 营养素合成及吸收功能受损

1.1.3 能量代谢异常

1.1.4 营养物质代谢紊乱

1.1.5 其他

1.2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营养状况的现状

1.3 营养不良对肝功能衰竭患者的影响

1.4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营养干预现状

1.4.1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营养干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营养干预存在的问题

2 技术路线

3 研究目的及意义、操作性定义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3.2 操作性定义

3.2.1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3.2.2 营养风险

3.2.3 Child-Pugh分级标准

3.2.4 饮食日记

3.2.5 24小时回顾性膳食调查

3.2.6 回顾性膳食调查辅助参照物图谱

4 研究方案及内容

4.1 研究类型

4.2 研究对象

4.2.1 纳入标准

4.2.2 排除标准

4.2.3 脱落标准

4.2.4 样本量估计

4.2.5 分组方法

5 干预方案

5.1 营养评估

5.2 日间营养管理

5.2.1 营养宣教

5.2.2 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方案

5.2.3 正确记录饮食日记

5.2.4 夜间加餐组干预方案

6 调查工具

6.1 人口统计学资料

6.2 营养风险筛查表(NRS2002)

6.3 《回顾性膳食调查辅助参照物图谱》

7 评价指标

7.1 身体测量及实验室检查

7.2 人体测量

7.3 生化测量

8 资料收集方法

9 统计学方法

10 质量控制

11伦理原则

结果

1 基线资料的均衡性

1.1 患者一般资料的均衡性

2 两组患者营养相关的身体测量指标的比较

2.1 两组患者BMI值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皮褶厚度值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上臂围值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体重值的比较

3 两组患者营养风险值的比较

4 两组患者Child-Pugh评分的比较

5 两组患者营养相关生化指标的比较

5.1 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值的比较

5.2 两组患者前白蛋白值的比较

5.3 两组患者转铁蛋白值的比较

6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I晦床结局指标的比较

6.1 两组患者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6.2 两组患者的住院期间输注白蛋白量和住院时间的比较

6.3 两组患者临床转归的比较

讨论

1 夜间加餐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人体测量指标的影响

2 夜间加餐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营养风险值的影响

3 夜间加餐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Child-Pugh评分的影响

4 夜间加餐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营养相关的血清学生化指标的影响

5 夜间加餐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营养相关的疾病临床结局的影响

结论

研究局限性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①在了解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营养风险的基础上给予夜间加餐,观察对患者营养状态、肝功能恢复、营养风险、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以期减少患者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结局和预后;
  ②为慢加急肝功能衰竭患者寻找一种价格低廉并有效的加餐模式;
  ③为临床实践中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慢加急肝功能衰竭患者的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5年12月到2016年6月进入郑州市某三级综合医院感染科就诊的101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分为夜间加餐研究组和对照组。用抛硬币法随机将感染一病区患者分为对照组,接受一般内科综合治疗+日间营养干预;感染二病区患者为研究组,在一般内科综合治疗+日间营养干预的基础上加夜间加餐,加餐内容:小面包40g+酸奶100ml。加餐时间为睡前半小时或晚9-10点加餐,观察周期为入院24小时后至住院一个月。两组均在入院48小时内,入院一周后,入院一月后记录营养相关指标。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NRS-2002评分、实验室指标:肝功能(白蛋白、前白蛋白);特种蛋白(转铁蛋白)、人体测量学指标:体重、体重指数(BMI)、上臂肌围(MAMC)、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入院和出院时患者Child-Pugh评分、两组患者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期间输注白蛋白量以及患者疾病转归情况。
  本研究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均使用SPSS21.0,其中检验水准定为α=0.05。统计分析结果均用(x)±s表示。主要运用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x2检验及稚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来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
  结果:
  1.本研究入组病例共120例,其中干预组及对照组均为60例,研究过程中,因肝移植手术、病情加重、死亡等原因脱落19例,样本流失率为15.8%。共有101例患者完成整个干预过程,干预组50例,对照组51例。干预前两组患者干预前一般情况资料处于均衡状态,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风险NRS-2002评分的比较:干预组患者干预前的NRS-2002评分为(1.60±0.81)分,对照组评分为(1.75±0.74)分,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一个月后,干预组的NRS-2002评分较对照组低,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干预前后两组患者Child-Pugh评分的比较:干预前干预组患者Child-Pugh评分为(9.54+0.76)分,对照组为(9.73+1.02)分,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一个月后,干预组的Child-Pugh评分较对照组低,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营养相关的身体测量指标的比较:两组患者的皮褶厚度值在干预前,干预一周、干预一个月相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上臂围值在干预前,干预一周、相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一个月后,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体重值在干预前,干预一周、相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在干预一个月后干预组的体重值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MI值在干预前,干预一周、干预一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相关的生化指标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值在干预前,干预一周后相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在干预一个月后干预组的血清白蛋白值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前白蛋白值在干预前,干预一周后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一个月后两组前白蛋白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转铁蛋白值在干预前,干预一周后相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一个月后两组转铁蛋白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
  6.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结局指标的比较:干预后发现: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性相关并发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感染性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输注白蛋白量和住院时间进行组间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输注白蛋白的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两两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转归,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本研究证明营养风险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广泛存在,需要在临床工作中引起关注并及时给予治疗;
  2.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夜间加餐可以有效降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NRS-2002评分、Child-Pugh评分;
  3.夜间加餐在短期内改善患者BMI、皮褶厚度等方面效果不明显,但在干预一月后改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方面效果明显;
  4.夜间加餐对于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有影响,尤其体现在非感染性相关并发症方面;夜间加餐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输注白蛋白的量没有影响;住院期间短期的夜间加餐对患者临床转归并不能带来明显积极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