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的影响
【6h】

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OLE_LINK35

OLE_LINK34

OLE_LINK90

OLE_LINK94

OLE_LINK103

OLE_LINK104

OLE_LINK105

OLE_LINK1

OLE_LINK9

OLE_LINK10

OLE_LINK15

OLE_LINK21

OLE_LINK26

OLE_LINK33

OLE_LINK50

OLE_LINK52

OLE_LINK53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肩关节半脱位又称盂肱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GHS),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处理不当易导致肩袖损伤,肩手综合征等,严重影响上肢功能的恢复。目前研究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主要的研究有肩部肌肉的肌力下降,肩关节囊松弛,肩胛骨自身周围稳定结构的失衡等。国内针对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常规训练方法主要有良肢位摆放,肩胛骨的运动训练,肩关节的主被动活动,肩关节的挤压,肩托,功能性电刺激(FES)等。但其往往疗程长,效果差,甚至保护不当诱发严重的并发症。Glen Gillen和Ann Burkhardty研究提出躯干、胸廓和肩胛骨控制能力的丧失会影响盂肱关节的稳定性[1]。本研究针对 GHS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同时应用躯干控制训练,纠正躯干、胸廓和肩胛骨的对线异常,恢复盂肱关节的稳定性。 目的 观察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在改善GHS位方面的效果。 方法 收集2015年5月~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科的脑卒中偏瘫同时伴有 GHS的患者 62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患者分成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1)。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躯干控制训练。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 3 个月,检查肩峰与肱骨头测量值(Acromio-humeral interval,AHI)、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功能评分、躯干损伤能力量表(Torsional Injury Scale,TIS)和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orso control test,TCT)。统计各组临床疗效。 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前,两组AH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AHI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同一时间点内观察组AH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治疗前,两组 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同一时间点内观察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4)治疗前,两组T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TI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同一时间点内观察组T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5)治疗前,两组T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TCT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同一时间点内观察组TC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6)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 97.83%和 84.78%,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和单纯常规康复治疗对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症状均有改善作用,但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躯干控制训练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 (2)恢复躯干正确的对位对线可能是纠正肩关节半脱位的生物力学机制,也是脑卒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前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