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及其与脱垂的关系
【6h】

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及其与脱垂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变量定义和赋值

2.3 资料收集

2.4 筛查及诊断方法

2.5 会阴侧切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侧切对盆底肌损伤的影响

3.2 产后早期盆底肌损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3.3 Logistic回归共线性诊断

3.4 Logistic回分析

3.5 盆底肌肌力和盆底器官脱垂的关系

4 讨论

4.1 产后6~8周产妇的盆底功能损伤的现状

4.2 盆底肌损伤的因素分析

4.3 盆底肌损伤和盆底器官脱垂相关性分析

4.4 预防和康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产后早期女性盆底肌损伤的影响因素及现况

个人简介、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盆底肌(Pelvic Floor Muscles,PFM)是由骨盆底的一组肌肉群构成,可以很好的起到封闭骨盆的作用。其就好比一张“吊网”,将盆腔内的脏器,如子宫、膀胱及直肠等均吊在其中,不仅可以维持盆腔里的脏器于最初的正常的位置,而且还起到了保证阴道的紧缩度、维持尿道括约肌和直肠括约肌功能的效果。但是如果这张“网”的弹性一旦变差,随之而来的就是“吊力”不足,就会引起“网”内的脏器远离正常位置,出现相应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尿失禁、肛门失禁等。现如今分娩后早期盆底肌损伤的发生率约73.44%甚至更高,但由于产后早期盆底肌损伤临床症状不明显,这也是产后早期盆底肌损伤不受重视的原因,如果不及时预防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发展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al Diseases,PFDS),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对女性来讲是常见的、花费较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妊娠和分娩是产后早期盆底肌损伤的公认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顺产产妇中,会阴侧切和裂伤率很高,这会直接影响盆底肌功能,所以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产后6~8周于我院盆底筛查中心筛查的4037例病例,探讨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及其与脱垂的关系,并分析会阴侧切是否对盆底肌有影响,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目的:
  本研究通过检测盆底电生理指标、POP-Q,并查询产前、产时因素,探索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脱垂的关系,并分析侧切对初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进而规范并指导孕产妇,为初产妇是否侧切提供依据,为高危孕妇产后早期盆底损伤的防治提供数据依据。
  方法:
  选择2015.01.01~2016.12.01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分娩,产后6~8周行盆底肌筛查的4037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PHENIXU8,广州杉山公司)分别检测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等级、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等级、阴道动态压力值,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检测子宫脱垂、阴道前壁及阴道后壁膨出,并于病案室调查统计住院分娩时病例中记录的母亲的年龄,身高及产前体重、手术史、孕期增加体重、孕次、产次、孕周、分娩方式、胎儿体重、胎儿头围、高血压、糖尿病、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感染、会阴侧切、产程、裂伤、缩宫素、无痛(即硬膜外麻醉)等一般情况。
  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频数(率)表示;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共线性诊断用共线性系数R、容差、VIF表示,变量选取基于既往研究和单因素分析P<0.2者,均采用双侧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结果:
  1、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98.0%(3950/4037);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98.1%(3960/4037);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率70.0%(2826/4037);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率70.9%(2863/4037);动态压力值异常率88.6%(3577/4037);
  2、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和疲劳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会阴侧切是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的保护性因素p<0.05,但与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盆底动态压力值异常及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子宫脱垂无相关性p>0.05;
  4、单因素分析: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与孕前BMI、分娩方式、高血压、GBS感染、孕期增重相关;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与母亲年龄、孕前BMI、分娩方式、高血压、GBS感染、孕期增重相关;与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相关的因素为分娩方式、高血压、头围、GBS感染和母亲年龄;与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有关的因素为母亲年龄、孕次、产次和孕前BMI;与动态压力值异常有关的因素为母亲年龄、分娩方式、糖尿病和孕前BM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20;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Ⅰ、Ⅱ类肌纤维肌力与分娩方式、头围、孕期增重相关,Ⅰ类肌纤维疲劳度与分娩方式、头围、高血压、GBS感染和母亲年龄相关,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与孕前BMI和分娩次数相关,动态压力值与分娩方式、孕重增加和孕前BMI相关,p<0.05;
  5、盆底肌肌力和盆底器官脱垂的关系: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异常和盆底器官脱垂成正相关,p<0.001。
  结论:
  1、孕前应保持正常的体重,合理控制孕期增重,避免体重过轻,同时,选择合适分娩方式;
  2、尽早盆底康复治疗,做到早防旱治;
  3、会阴侧切对盆底肌的保护作用有限,应严格控制侧切率,有指征的使用侧切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