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对福克纳小说《押沙龙,押沙龙!》的巴赫金式解读
【6h】

对福克纳小说《押沙龙,押沙龙!》的巴赫金式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heoretical Premises

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lyphonic Novel

1.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yphonic Novel Defined by Bakhtin

1.1.2 Great Dialogue

1.2.2 Microdialogue

1.3 Significance of Employment of Polyphonic Theory

1.4 Faulkner and the Polyphonic Novel

1.4.1 Faulkner's Era

1.4.2 Faulkner's Polyphonic Novel

Chapter Two Great Dialogue in Absalom, Absalom!

2.1 The Dialogues among the Author, the Narrators and the Reader

2.1.1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Narrators and the Author

2.1.2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Narrators and the Reader

2.2 The Dialogues among the Narrators

2.2.1 Rosa's Voice

2.2.2 Mr. Compson's Voice

2.2.3 Quentin and Shreve's Voices

Chapter Three Microdialogue in Absalom, Absalom!

3.1 Different Voices within Rosa

3.2 Contradicrory Voices within Quentin

Chapter Four The Openness of the Text and the Significance

4.1 The Openness of the Text

4.2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Conclusion

Works Cite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押沙龙,押沙龙!》作为美国文学大师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和诸多好评。批评家们用各种文学批评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解读。大多数批评家象对待传统小说一样,试图对其做出定论并概括小说的终极意义。然而,基于这部小说的复调性,他们都无法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小说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大型对话,人物内心的微型对话,模糊的主题以及开放性的结尾对读者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米哈伊尔·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解读这部小说有深刻的启示。 鉴于这部小说的复调性,本文尝试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来探索其中的对话。由此,我们就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来阐释这部小说,从而获得更深刻透彻的理解。福克纳采用了新的艺术形式和作者立场来构建这部巨作。他放弃作者对作品人物的权威性叙述,而是对其采用一种对话态度并让小说人物独立地、自由地讲述故事。主人公不再是作者的传声筒,不再与作者相融合。作为对话的组织者和参加者,福克纳安排人物面对面的交锋,进行对话交际。这样,可以听到不同声音之间的争论,而且每个声音内部又能听到不同声音在争论。作者没有对小说下定论,而是赋予其开放性、未定论性和未完成性,留给读者更广阔的空间去积极参与探索小说的真谛。 本文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小说的复调性做了详尽的分析。小说中的四位叙述者,罗莎小姐、康普生先生、昆丁和施里夫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萨德本家族史,每位叙述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他们都加入到这场大型对话当中,或是相互补充,或是相互抨击,以建立各自的权威性。与此同时,每位叙述者的内心世界中又矛盾、冲突不断,从而小说中又响起了微型对话。毋庸置疑,福克纳没有给小说下最终定论,而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真实的美国南方和一个开放、多元的世界。小说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赋予小说无限广博的意义,故而读者也必须加入到这场对话中来探索萨德本家族史和美国南方历史。 本篇论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作者及其小说,研究背景以及使用复调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详细地用复调理论来分析小说,共包括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以及福克纳创作复调小说的背景和其小说中体现的复调性。第二章研究了小说中的大型对话。第三章探讨了小说中人物内心的微型对话。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小说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以及理论意义。第三部分为结论,通过对小说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小说的未完成性和开放性给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去阐释这部作品,由此可以的得出作者赋予小说无限丰富的意义,不息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