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化选择的矛盾和创作旨归的迷离——贾平凹小说创作主题的文化阐释
【6h】

文化选择的矛盾和创作旨归的迷离——贾平凹小说创作主题的文化阐释

代理获取

摘要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贾平凹可以算是当之无愧的大家。其深邃的眼光,独特的视角,时刻求新求变的写作精神,以及散文、小说、诗歌的显著成绩,无不彰显着大家的风范。细读贾平凹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贾平凹的作品内蕴着一种无法回避的矛盾——作者的文化旨向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进行徘徊。
   熟悉贾平凹的人都知道,贾平凹在他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创作中,用他自己的生花妙笔,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田园牧歌”式的美丽景象,作为土生土长的商州人,贾平凹这样的写作我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进入九十年代之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他敏锐地感受到了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以及进入城市的乡土子民主动追求“变异”这一令人痛心的现象,于是他把作品的切入视角转向了城市,并进而对城市所代表的现代文明和自己一直所认同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而彻底的双重批判。在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作者年龄的增加和心智的成熟,作者再次把视角转向农村,转向自己内心深处依旧依傍和归属的传统文化,并进而对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挽歌式的叹息和留恋。
   但是,不管怎样变化,我们发现贾平凹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是随着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虽然在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他也曾对传统文化进行过强烈批判,但是这可以理解为他对传统文化爱到深处的无耐使然。有句俗语最能表明这样的立场:爱之深,方能恨之切。对于贾平凹来说,深蕴于乡土的传统文化是他最终的精神慰藉和根本立场所在,是他文学创作动力的精神源泉。
   贾平凹的创作既具有超前性,又具有某种不连续性。随着社会转型给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带来的深刻变化,随着作家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贾平凹的思想与意识不断走向深入,他的艺术实践不断走向成熟。本文试图通过对贾平凹文学创作中文化选择矛盾游离的透视与分析,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更好地认识与把握贾平凹的文学精神和文学史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