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第16届亚运会男篮决赛阶段中国队与交战队攻防实力的对比研究
【6h】

第16届亚运会男篮决赛阶段中国队与交战队攻防实力的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摆在中国男篮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备战2011年亚锦赛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男篮现在正面临着新老交替,姚明也不确定能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而且在亚洲中国已经没有了绝对优势,如果2011年亚锦赛不能夺冠的话,中国男篮有可能面临着参加不了奥运会的尴尬境地,可以说中国男篮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中国篮球首要是巩固在亚洲篮球的地位,应该从一些大型比赛研究入手,对我国球队的“攻防实力”进行综合分析。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析各球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找出内部结构的不合理性。所分析出的结果将对我国球队运动成绩的取得及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和篮球意识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亚运会男篮比赛是中国男子篮球队在亚洲篮球锦标赛以及伦敦奥运会之前最好的练兵机会了。本文对亚运会男子篮球比赛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分析,试图发现我国男子篮球运动的一些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科学有效的揭示主要影响我国现阶段篮球运动发展的因素,为准备迎战2011年亚锦赛以及2012年伦敦奥运会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在提高我国男子篮球队的攻防质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探索与研究的目的通过对16届亚运会中国男篮的攻、防实力进行研究,探讨中国男篮在广州亚运会上的表现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第16届亚运会男篮决赛阶段中国男篮及交战队在比赛中的攻防实力为研究对象。以第16届亚运会男篮决赛阶段中国男篮的三场比赛为调查对象。本研究运用录像观察法、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第16届亚运会中国男篮与交战对手综合实力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研究的结果如下:
  1、中国队的身高占有很大的优势,现如今中国男篮身高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在弹跳高度、制空时间与制空高度上却并不突出,由其是在灵巧性方面;从体重方面包括身体对抗可以说中国男篮在亚洲篮坛中处于领先的位置,但是中国男篮身体对抗能力不占优势;中国男篮25岁以下的年轻球员比较多,这为中国男篮备战伦敦奥运会培养后备力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男篮在队伍的人员配置方面虽然比较合理,但是大多数队员缺少大赛经验。
  2、中国男篮在对手高强度的防守压力之下,能够充分把握投篮的时机,而不是在对手的紧逼之下仓促出手,在出手次数上少于对手,可是投篮命中率以及投中篮数均高于这两个对手,而中国男篮出手次数少于对手,从另外一个角度能反映出来中国男篮进攻手段较为单一,队员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有待于提高;中国男篮能够合理的转移球、充分把握三分球投篮的时机,而不是在对手的紧逼之下仓促出手,但是中国男篮在关键的比赛中三分投篮的稳定性有待提高。中国男篮在强对抗的比赛中进攻能力较强,创造了许多罚球的机会。但是在罚球命中率上均低于对手,特别是在决赛中,队员心理素质不过硬、体能下降,导致该罚进的球没有罚进,一直没有拉大和对手的比分。
  3、中国男篮在本次亚运会上从助攻这一指标上做的比较好,在比赛中持球队员能够准确及时的把球传给空位队员,从而创造出好的得分机会,而且传球隐蔽性强、方式多种多样;同时也暴露了许多不足,比如控球队员持球时间过长,队员的穿插跑动不积极,总是原地在等球,在球的转移、战术配合方面不流畅,队员身体对抗能力不强;面对对手高强度的压迫式防守之下失误较多。
  4、中国男篮的队员在传接球方面不够及时、果断,组织快攻能力方面也表现的不好,后场篮板球也落后于对手,导致中国男篮快攻的次数、命中率均低于其交战对手。
  5、多变进攻半场人盯人的战术让中国男篮能够从容地应对对方高强度的压迫式防守,同时中国男篮在比赛中也暴露出了战术执行不彻底的问题;进攻全场人盯人防守时,由于身体对抗能力不强,过多的盲目运球,不能将球及时传出去,被对手逼到中线和边角进行夹击,最终导致失误。
  6、队员的无球跑动比以前更加积极,进攻区域联防战术内容也较以前更为丰富。中国男篮虽然能根据对方的防守阵型保持有针对性的进攻阵型,但是在进攻中表现出不耐心,往往只是被动的变换阵型,而不是依据自身特点以及对手的防守阵型连续的变换不同的进攻阵型,中国男篮的后卫线在对场上情况判断观察的能力、控制支配球的能力有所欠缺,这直接影响了中国男篮的进攻区域联防战术的执行力。
  7、中国男篮的大部分队员的大赛经验不足,在关键比赛中表现出心里紧张,中国男篮队员在抢断、盖帽和防守等技术能力以及意识能力不足,导致中国男篮在抢断、盖帽等数据上都落后于对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