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渐江与髡残山水画风格比较研究
【6h】

渐江与髡残山水画风格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来源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5.1 研究的重点

5.2 研究的难点

5.3 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特殊时代背景中的艺术起步

1.1 明清易祚的时代背景

1.1.1 渐江与髡残人生轨迹的改变

1.1.2 渐江与髡残人格思想的改变

1.2 二者艺术之门的开启

1.2.1 渐江笔墨寄情

1.2.2 髡残笔墨道性

第二章 渐江、髡残山水画风格成因的比较研究

2.1 师传统之比较

2.1.1 渐江“悟文心,求一善”

2.1.2 髡残“不于古人窠臼中安身”

2.2 师造化之比较

2.2.1 二人皆善师古人更善师造化

2.2.2 二人皆善师造化更善抒心灵

2.3 个人习性之比较

2.3.1 渐江“平常心是道”

2.3.2 髡残“直心是道场”

第三章 渐江、髡残山水画风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3.1 二者笔墨特征之比较

3.1.1 渐江的细瓷之音

3.1.2 髡残的粗陶之声

3.2 二者章法特征之比较

3.2.1 渐江的严谨多变

3.2.2 髡残的大胆缜密

3.3 二者审美境象特征之比较

3.3.1 渐江的幽深寂静古朴永恒

3.3.2 髡残的浑朴自在悠然自得

第四章 渐江、髡残在清初画坛地位以及对后世影响的比较研究

4.1 二者在清初画坛的地位

4.1.1 渐江与“新安画派”

4.1.2 髡残与“金陵画坛”

4.2 二者山水画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比较

4.2.1 由“身前盛名”到“身后寂寥”

4.2.2 “身后寂寥’’共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清初四僧”在中国源远流长的绘画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四僧”之中渐江与髡残二人的年龄相仿,同处于异族统治和朝代更迭的社会背景之中;都有着“孤僻”、“耿直”个人习性;同受元四家的影响,并且皆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敢于颠覆古人之法,勇于创新;同是师黄山,但画出来的黄山却各有千秋。渐江的山水画以冷峭静谧、空旷深邃见长,有一股幽寒清雅之气隐藏于画中,属于静美;髡残的山水画以老辣苍厚、豪纵雄浑见长,有一股愤怒郁结之气,发泄于画中,属于动美。一静一动皆为美,他们以其独特的绘画艺术闻名于画坛。关于渐江与髡残的个案研究,代不乏人,本文将对渐江与髡残的绘画风格进行对比性研究。
  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分析同一历史背景下,渐江与髡残人生道路的发展方向、思想变迁与二者艺术之门开启的缘由。第二章,从传统(师人)、造化(师物)、性格(师心)三个方面分析渐江与髡残山水画风格形成的原因并进行对比,得出结论:面对传统二者选择的师承对象虽然不同却都秉承“师古而不泥古”的师承态度;面对造化,二者皆受到大自然对其艺术的启迪,尤其是黄山对二者画风的深刻影响,但二者追求的并不是对大自然形色的描画而是“善学者师心而不师道”的创作态度与形神观念,观其形抒其性;面对自己的心性,人生中的点滴铸就了他们独特的性格进而造就独特的审美观念,冷静理智的渐江画风静谧幽深,感情易怒的髡残画风老辣苍厚,二者的艺术作品,就是一面镜子,都是对“真我”的一种抒发。第三章,从笔墨、章法、画境审美三个方面对渐江与髡残山水画风格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对比研究二者的不同之处更能凸显其各自独特的绘画风格特征,渐江遒劲凝炼的笔墨语言可比拟为“细瓷之音”,而髡残豪迈浑厚的用笔可比拟为“粗陶之声”。“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通过对比可得出忠于内心、忠于自然、不娇柔造作是二位的笔墨共性,这个共性普遍存在于任何绘画创作之中,对我们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构图章法上,渐江看似严谨整一的构图形式上却丰富多样,髡残的构图看似大胆实则将万物皆至于规矩之中,启示我们在构图中,严谨并不意味着画面单调,丰富并不意味着画面杂乱;画境表达中,渐江营造出的山水处于永恒的静止之中,山石磊落、湖水平静,幽深寂静的景况令人顿生寒意。髡残营造出的充满生气,灵动恣意,浑朴自在的桃源生活令人向往。通过对比之后更突显渐江期待的是超脱时空限制、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外之天,而髡残所追求的是渔樵归隐、猿鹤飞鸣的人间桃源之境,然而如此相悖的两方天地皆是他们对各自心象的表达,是天性与综合修养达成的结果。第四章,进行渐江与髡残在明末清初画坛的地位以及对后世影响的对比研究,梳理出渐江作为“新安画派”的领袖人物与髡残在清初画坛的地位极高,而对后世的影响却所限制的共因。
  总而言之,从二位画家生平经历、思想、性格、师承等方面入手通过对比的手法,更能清晰的展现出二人艺术风格的特点,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绘画作品,进而促使我们在探索和敬仰中体会他们的艺术成就;而寓于两者不同中的相同,它们作为艺术创作的普遍共性,对我们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启示我们要善于把摸传统的根脉,凝视自己的起跑线,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一时代的山水画。

著录项

  • 作者

    杨祎;

  •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
  • 学科 艺术学、美术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赵运虎;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J212.26;
  • 关键词

    山水画; 绘画风格; 审美观念; 渐江; 髡残;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