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解读机制研究——基于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的交叉分析
【6h】

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解读机制研究——基于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的交叉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理论认知

1.1 青少年社会化

1.2 自我认同

1.3 社会定义

第二章 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认同危机

2.1 自我认同过低导致社会化参与程度不高

2.1.1 自我放弃:同辈挤压后的归属感缺失

2.1.2 功能失调:抗压力差导致自我意识的混乱与偏差

2.1.3 心理异化:自我情绪“亚健康”致使对生命的漠视

2.2 自我认同过高导致个人权利过分释放

2.2.1 角色的曲解:个性的过度张扬

2.2.2 后现代的过度追求:自我偏好导致“婚姻推迟”

2.2.3 “泛自由主义”:自我为中心下的责任感缺失

第三章 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定义偏颇

3.1 社会定义过低导致社会失范

3.1.1 缺乏社会支持:社会分层引发行为越轨

3.1.2 舆论导向偏颇:重压下的无力抗争

3.1.3 社会习俗固化:“剩斗士”的“被定义”

3.2 社会定义偏高导致成长发展受限

3.2.1 社会转型引发的价值迷失和精神空虚

3.2.2 道德绑架引发的“知而不行”道德危机

3.2.3 教育工具化引发的“后进生”行为越轨

第四章 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的协调一致

4.1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公约偏颇

4.1.1 社会与自我过分膨胀

4.1.2 社会个体的惰性依赖

4.2 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的同一性

4.2.1 标准:二者的科学、恰当一致

4.2.2 同一性的力量:共同成长

第五章 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同一性建构

5.1 实现“三位一体”的教育重构

5.2 营造完善的社会环境

5.3 构建积极的自我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得青少年时期的认知和行为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变,形成青少年个人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的社会化问题,影响着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我国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具有普遍的矛盾性和紧迫性,需要社会大众予以合理的理解与接纳。本研究对社会化问题的解读聚焦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两个维度并予以交叉分析,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个人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对四位具有代表性的非结构化个人访谈与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阐释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定义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二者的矛盾与冲突下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价值观念、行为倾向和交往能力等方面产生怎样的影响,导致青少年最终产生的行为成为不同类型的社会化问题。研究重点在于分析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二维度的差异性与一致性。
  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假定社会提供相对统一和稳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自我认同危机—自我认同过低导致社会化参与程度不高,具体表现为青少年自我放弃导致的归属感缺失、抗压力差导致自我意识的混乱与偏差、自我情绪“亚健康”产生心理异化致使对生命的漠视;自我认同过高导致权利过分释放,具体表现为青少年对角色的曲解导致个性的过度张扬、后现代的过度追求导致青年男女的“婚姻推迟”、自我为中心导致家庭责任感缺失,产生婚姻“泛自由主义”。同样地,假定青少年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准确,转型变革过程中的社会定义出现偏颇—社会定义过低导致社会失范,具体表现为社会分层导致底层青少年缺乏社会支持,引发行为越轨、舆论导向偏颇导致部分青少年群体在重压下的无力抗争以及社会习俗固化产生“剩斗士”的“被定义”;社会定义偏高导致个体发展受限,具体表现为社会转型引发的价值迷失和精神空虚、道德绑架引发的“知而不行”道德危机以及教育工具化引发的“后进生”行为越轨。
  然而,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公约失范致使二者都偏高或者偏低,产生不恰当的一致性,同样导致社会与自我过分膨胀,社会抑制个体功能发挥,因此要追求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的恰当一致性,具体的建构路径是:实现“三位一体”的教育重构;构建积极的自我认同,正确的看待、接纳自我;引导恰当的社会定义,科学的认知准则,既强调个体发展也强调社会进步,协助大众对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行为进行正确有效的认识与解读,进而促进个体成长,顺应时代要求,实现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