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仙逸润淡到苍厚通达——论梅清中晚期画风的转变
【6h】

从仙逸润淡到苍厚通达——论梅清中晚期画风的转变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梅清简介

1.1 梅清的生活经历

1.1.1 社会背景

1.1.2 梅清生平

1.2 梅清的习画经历

1.3 梅清的艺术成就

第二章 梅清山水画转变历程

2.1 豪放纷披的初期

2.2 仙逸润淡的中期

2.2.1 入山林心静意稳

2.2.2 师造化笔墨秀润

2.2.3 师古人开我生面

2.3 苍厚通达的晚期

2.3.1 奇险苍茫,师心独造

2.3.2 释怀通达,笔意淋漓

2.3.3 融会贯通,不断升华

第三章 梅清中晚期画风转变成因分析

3.1 师造化到师心

3.1.1 黄山洗尘俗

3.1.2 从心显孤高

3.2 奇险黄山含启示

3.2.1 奇险触思变

3.2.2 阔达抒情怀

3.3 思想的超脱

3.3.1 山林难掩入世之情

3.3.2 晚期释怀尽显通达

第四章 梅清山水画的影响

4.1 梅清对宣城画派的影响

4.2 梅清画风之“善变独行”对黄山画派的影响

4.3 梅清之“孤高自我”与现当代艺术的呼应

4.4 梅清对本人创作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清初山水画家梅清是一位诗画全才,在其青年时,就已经凭借出色的文学底蕴,温和淡雅的诗风,卓绝谦和的人品在文人圈中交友甚广,名气渐升,深为当时名贤的器重与推介,而使梅清流传于后世的是他的绘画艺术成就。梅清画风以松秀清润为主线,并在此画风之上加以变化,由早期的豪放纷披,到中期的清秀润淡,再到晚期的苍厚通达。梅清的早期存世作品甚少,有关早期画作的分析记录也寥寥无几,但其初期画风并不稳定成熟,因而本文主要探析梅清较为有影响的中期到晚期的画风转变。
  二十岁时风华正茂的梅清所处的却是一个朝代更迭的时期,时局的颠簸动荡促使其生活环境在城区与田园之间来回变换,未来的不确定性在他的内心植入了“变动”的生活观念,不论是外界的动荡带来的冲击,还是随着时间流逝,其思想变化促使的内心沉淀,都对梅清的山水画面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他从中期到晚期的画风转变,中期画风清秀润淡,笔墨清润明洁,清凉之气浸透画面,如一块透亮的璞玉;晚期画风苍厚通达,用笔多放达纵奔,画面气势也愈加奇险,虽有雄壮浑厚之姿,丘壑之中却依然清气回荡,别具一格。对其中晚期作品的构图、笔墨、意境分析将在文中具体阐述。
  自古有很多画家的画风都在晚年有所变化,有的是因为生活阅历的积累,量变导致质变;有的是生活中的巨大坎坷,造成内心的深刻伤害;还有身体上的不适而导致笔墨不受自己控制,反而形成独特的风格等等。而梅清画风的转变成因包括内外两方面,黄山奇险陡峭的山势、雨雾迷蒙的氛围、浓厚的道家思想环境,这些都是梅清中晚期画风转变的重要外界因素。另外,梅清从“师造化”到“师心”、从“被迫”放下功名追求到豁达释然,不拘于尘俗,这些内在变化也极大的影响了其画风的转变。在深入剖析对比梅清中晚期画风的基础上,本文将对其画风变化的成因进行论述。
  总的来说,本文将从梅清的生活经历、习画交游入手,从构图、笔墨、意境三部分深入分析对比其中期和晚期的作品,进而从生活环境、精神思想的变化来探讨梅清画风转变的成因,最后从宣城画派、黄山画派、现代画家和本人的创作心得四个方面总结梅清多变的画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著录项

  • 作者

    陈超君;

  •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
  • 学科 艺术学·美术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吕瑛;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J212.26;
  • 关键词

    山水画; 创作书法; 艺术风格; 梅清;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