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皂荚资源评价与良繁体系构建
【6h】

皂荚资源评价与良繁体系构建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皂荚的本草考证

1.2 皂荚资源调查概况

1.2.1 皂荚的分类分布

1.2.2 皂荚种质资源利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皂荚化学成分研究

1.3.2 皂荚药用研究概况

1.3.3 皂荚的综合利用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优质种质资源材料

2.1.2 遗传群体材料

2.1.3 其他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皂刺质量评价指标测定

2.4.2 皂角质量评价指标测定

2.4.3 繁育系统与传粉特性指标测定

2.4.4 良繁体系构建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皂角刺质量评价指标结果分析

3.1.1 同一遗传群体内三种颜色皂角刺形态特征比较

3.1.2 同一遗传群体三种颜色皂角刺槲皮素、总多酚含量比较

3.2.1 皂角刺发育时期划分

3.2.2 皂角刺发育过程形态特征变化规律比较

3.2.3 皂角刺槲皮素、总多酚积累动态比较

3.2.4 皂角刺发育过程中形态特征变化与槲皮素、总多酚积累动态主成分分析结果

3.3 速生期不同颜色皂角刺成熟期形态特征及槲皮素、总多酚含量比较分析

3.3.1 速生期不同颜色皂角刺成熟期形态特征比较分析

3.3.2 速生期不同颜色皂角刺成熟期槲皮素、总多酚含量比较分析

3.4 雌雄株皂角刺成熟期形态特征及槲皮素、总多酚含量比较分析

3.4.1 雌雄株皂角刺成熟期形态特征比较分析

3.4.2 雌雄株皂角刺成熟期槲皮素、总多酚含量比较分析

3.5 不同产地皂角刺形态特征与槲皮素、总多酚含量比较

3.5.1 不同产地皂角刺形态特征比较

3.5.2 不同产地皂角刺槲皮素、总多酚含量比较

3.5.3 不同产地皂角刺形态特征与槲皮素、总多酚主成分分析结果

3.6 皂角质量评价指标结果分析

3.6.1 同一遗传群体四种形状大皂角形态特征比较

3.6.2 同一遗传群体四种形状大皂角总皂苷、刺囊酸含量比较

3.6.3 同一遗传群体四种形状大皂角主成分分析结果

3.7 大皂角发育过程形态特征变化规律与刺囊酸、总皂苷积累动态

3.7.1 大皂角发育时期划分

3.7.2 大皂角发育过程形态特征变化规律比较

3.7.3 大皂角总皂苷、刺囊酸积累动态比较

3.7.4 大皂角发育过程中形态特征变化与总皂苷、刺囊酸积累动态主成分分析结果

3.8 不同产地大皂角形态特征与总皂苷、刺囊酸含量比较

3.8.1 不同产地大皂角形态特征比较

3.8.2 不同产地大皂角总皂苷、刺囊酸含量比较

3.8.3 不同产地大皂角形态特征与总皂苷、刺囊酸主成分分析结果

3.9 大皂角与猪牙皂形态结构与总皂苷、刺囊酸比较分析

3.9.1 大皂角与猪牙皂外部形态结果分析

3.9.2 大皂角与猪牙皂内部结构结果分析

3.9.3 大皂角与猪牙皂粗皂苷、刺囊酸含量结果分析

3.10 传粉特性与繁育系统测定结果分析

3.10.1 花部特征测量与开花动态观察

3.10.2 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期结果

3.10.3 花粉管生长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3.10.4 繁育系统测定结果

3.10.5 传粉特性研究结果

3.11 良繁体系构建结果分析

3.11.1 不同砧木嫁接成活率比较

3.11.2 不同嫁接方式嫁接成活率比较

3.11.3 不同嫁接时间嫁接成活率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皂荚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建立的意义

4.1.1 皂角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

4.1.2 皂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

4.2 皂角刺、大皂角发育过程形态特征变化规律与药用成分积累动态研究的意义

4.2.1 皂角刺发育过程形态特征变化规律与槲皮素、总多酚积累动态研究的意义

4.2.2 大皂角发育过程形态特征变化规律与总皂苷、刺囊酸积累动态

4.3 速生期不同颜色皂角刺、雌雄株皂角刺成熟期形态特征及槲皮素、总多酚含量比较分析

4.4 不同产地皂角刺、大皂角形态结构与药用成分比较的意义

4.4.1 不同产地皂角刺形态结构与槲皮素、总多酚含量比较的意义

4.4.2 不同产地大皂角形态结构与总皂苷、刺囊酸含量比较的意义

4.5 大皂角与猪牙皂形态结构与成分比较的意义

4.6 皂荚传粉特性与繁育系统的意义

4.7 皂荚良繁体系建立的意义

第五章 结论

5.1 建立了皂荚种质资源评价体系

5.2 将皂角刺、皂角的发育过程划分了6个时期并确定了二者的最佳采收期

5.3 速生期皂角刺颜色越红质量越好,雄株皂角刺质量优于雌株

5.4 大皂角、猪牙皂形态特征及药用代表成分含量差异较大

5.5 三个主产区皂角刺、大皂角形态特征及药用代表成分含量差异较大

5.6 确定了皂荚的繁育系统与传粉特性

5.7 建立了皂荚嫁接技术体系并选育了两个皂荚新品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系苏木亚科皂荚属,是我国特有的长寿乡土树种,其药用部位皂角刺和皂角(大皂角、猪牙皂)可用于治疗乳腺癌、肝癌、肺癌等多种癌症。中国药典未规定皂角刺和皂角的指标成分,市场上也没有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近年来,皂荚人工规模化种植逐渐兴起,极度缺乏良种及配套丰产栽培技术。本研究采用资源调查、资源评价、良繁体系构建、新品种选育的方法,利用定点观察、测量、显微观察、HPLC、比色法、称重法、OCI及P/O值测定、人工授粉等技术手段,建立了皂角刺、皂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皂角刺、皂角的发育过程划分了时期并确定了最佳采收期;比较了速生期不同颜色皂角刺、雌雄株皂角刺成熟期形态特征及药用代表成分含量的差异;对大皂角与猪牙皂进行了比较;并对不同产地皂角刺、大皂角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皂荚的繁育系统;建立了皂荚嫁接技术体系并形成了两个新品系,为皂荚种质资源评价和良种选育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1.利用建立的皂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皂角刺:形态结构+槲皮素、总多酚含量;皂角:形态结构+总皂苷、刺囊酸含量)对同一遗传群体皂角刺、大皂角不同分化类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皂角刺紫棕色综合评价最好;深棕色综合评价较好;黄棕色综合评价较好;大皂角镰刀形综合评价最好;直板形、大刀形综合评价较好;弯曲形综合评价一般。
  2.确定了皂角刺、大皂角发育过程中的时期划分和最佳采收期。对皂角刺、大皂角发育过程中形态特征变化规律和药用成分积累动态进行比较分析,将皂角刺发育过程分为形成期、休眠期、萌芽期、速生期、褐变期和成熟期六个时期并确定其最佳采收期为成熟前期;将大皂角发育过程分为花期、坐果期、伸长期、膨大期、褐化期和成熟期并确定其最佳采收期为褐化末期。
  3.速生期不同颜色皂角刺、雌雄株皂角刺形态特征及药用代表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对速生期不同颜色皂角刺、雌雄株皂角刺成熟期形态特征及药用代表成分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速生期皂角刺颜色越红质量越好;雄株皂角刺质量优于雌株。
  4.大皂角、猪牙皂形态特征及药用代表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对大皂角、猪牙皂形态特征和药用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大皂角与猪牙皂大果形态差异较小,与猪牙皂小果差异较大;药用代表成分含量为猪牙皂小果>大皂角>猪牙皂大果,相互间差异极显著。
  5.三个主产区皂角刺、大皂角形态特征及药用代表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对不同产地皂角刺、大皂角形态特征及药用成分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焦作产皂角刺、大皂角综合评价最好;临沂产皂角刺综合评价较好,大皂角综合评价一般;运城产皂角刺综合评价一般,大皂角综合评价较好。
  6.确定了皂荚的繁育系统与传粉特性。观察记录花的发育和传粉过程,运用OCI值、P/O值和人工授粉检测其繁育系统,结果表明:皂荚的OCI=4,P/O=11684,去雄套袋结实率为26.31%,故判定其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需要传粉者;存在孤雌生殖。传粉特性为风媒传粉和虫媒传粉,传粉昆虫初步确定为蜜蜂。
  7.选育了皂福1号、皂福2号两个新品系并筛选了皂荚嫁接技术体系。对砧木、嫁接方式、嫁接时间对皂荚嫁接成活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皂荚嫁接的最适条件为:以皂荚为砧木用插皮接法在春季进行嫁接。通过嫁接扩繁综合性状优良的皂福1号、皂福2号植株形成皂福1号、皂福2号两个新品系。

著录项

  • 作者

    尚星晨;

  •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
  • 学科 生物学、遗传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建军;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567.103.8;
  • 关键词

    皂荚; 种质资源; 良种繁育; 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