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益生素和酶制剂对肥肝鹅的填饲效应
【6h】

益生素和酶制剂对肥肝鹅的填饲效应

代理获取

摘要

为了探讨淀粉酶、木聚糖酶及益生素在鹅肥肝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提高鹅肥肝生产中玉米的消化率和利用率,从而减少鹅肥肝生产中的日粮投资,提高鹅肥肝的产量,给鹅肥肝产业带来更大的利润。本实验选用68只朗德鹅,预饲之后,以淀粉酶、木聚糖酶和益生素作为添加剂进行鹅肥肝的填饲试验。试验共分为9组(分别为自由采食对照组1、填饲对照组2、试验组3、4、5、6、7、8、9组),试验组在玉米+鹅油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三种添加剂及其不同组合,即2%木聚糖酶(试验组3)、4‰益生素(试验组4)、2%0淀粉酶(试验组5)、2‰淀粉酶+4‰益生素(试验组6)、2%淀粉酶+296木聚糖酶(试验组7)、2%0小聚糖酶+4%益生素(试验组8)、2%木聚糖酶+2%淀粉酶+4%益生素(试验组9)。以探讨三种添加剂及其不同配伍对朗德鹅生产性能、产肝性能、体脂沉积、内脏器官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1、生长性能:经填饲后朗德鹅的体重和体增重均得到极大的提高,各填饲组之间差异显著,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第7组(2%淀粉酶+29%木聚糖酶)朗德鹅的体增重最高,且料重比也最低。其他填饲组之间体增重差异不显著,但与自由采食组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整个填饲期自由采食组的体增重仅为0.146kg,而各填饲组的体增重范围住2.825~3.333kg。
   2、产肝性能:各添加剂组的肥肝都比填饲对照组的肥肝重,且以第7组的肥肝最重,第4组次之,但各填饲组之间肥肝重、肝屠比差异不显著。
   3、体脂沉积:无论是皮下脂肪厚、腹脂、肠脂、肠脂和腹脂总和,还是腹脂率、肠脂率,填饲组均极显著高于自由采食组(p<0.05)。但各填饲组之间皮下脂肪厚,肠脂及腹脂率、肠脂率差异均不显著;只有在腹脂和腹脂与肠脂总和方面各组差异较大,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第6组最高,第2组最低。
   4、内脏器官:填饲组的肠直径、总肠长、胰腺重均显著高于自由采食组,而法氏囊重却显著低于自由采食组,各试验组朗德鹅在盲肠长、脾脏重方面无显著差异。各填饲组朗德鹅的总肠长、胰腺重、法氏囊重之间差异不显著。
   5、血液生化指标:除总蛋白外,各填饲组的各项血液生化指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葡萄糖)均显并低于自由采食组,有的甚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另外,8个填饲组之间的各项血清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别:第5组朗德鹅血液中的谷草转氨酶水平显著高于第4组、6组、8组、9组,并且与第6、8组之间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第4组朗德鹅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水平极显著高于第6组(p<0.001);第6组朗德鹅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第2和4组;各填饲组朗德鹅血液中的总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葡萄糖方面的差异均并不显著。
   综上所述,添加2%淀粉酶、2%木聚糖酶、4‰益生素以及它们之间不同的配伍均可提高朗德鹅的肥肝重,同时也对填饲期朗德鹅的生长性能、体脂沉积、内脏器官和血液生化指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总的来说,2%o淀粉酶+2%木聚糖酶搭配时对各项指标的作用效果最好;4%益生素单独使用时对肥肝重的效果仅次之。

著录项

  • 作者

    原霞;

  • 作者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
  • 学科 兽医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黄艳群,宋庆华;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835.6;
  • 关键词

    益生素; 酶制剂; 肥肝鹅; 生产性能; 填饲效应;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