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洛阳城市意象研究及强化建议
【6h】

洛阳城市意象研究及强化建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文献综述

1.1.研究背景

1.2 城市意象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1.2.1 城市意象的定义

1.2.2 城市意象的构成要素

1.3 认知地图

1.4 影响城市意象形成的因素

1.4.1 影响城市意象形成的客观因素——意象要素的表象特征

1.4.2 影响城市意象形成的主观因素——居民的个性特征

1.4.3 影响城市意象形成的中介因素——观察城市的方式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结构性城市意象研究

1.5.2 评估性城市意象研究

1.5.3 城市意象规划实践

1.5.4 国内外研究简评

1.5.5 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局限性

1.5.6 城市意象的社会文化差异

2.引言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解读洛阳、把握城市形象

2.2.2 提高城市品质与文化资本

2.2.3 深化城市设计内涵

3 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区域范围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分析

3.4.2 问卷调查

3.4.3 统计分析

3.5 技术路线

4.结果与分析

4.1 照片辨认及结果分析

4.2 认知地图及结果分析

4.2.1 道路

4.2.2 标志

节点

4.2.4 区域

4.2.5 边界

4.3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4.3.1 洛阳近代城市意象调查结果分析

4.3.2 洛阳古都城市意象调查结果分析

4.4 强化洛阳城市意向的建议

4.4.1 遵循层次性和特色化原则

4.4.2 加强城市总体意象特征

4.4.3 优化城市意象构成要素

5.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1.1 道路意象呈网格状,空间分布不均

5.1.2 边界意象呈“带状+楔形”型的空间结构

5.1.3 区域意象由多个特征明显的城市功能区构成

5.1.4 节点要素沿“十字“布局,集中分布于洛河以北的主要道路沿线

5.1.5 标志物要素主要分布在中州路与开元大道两侧

5.1.6 总体意象结构清晰,城市意象要素分布不平衡

5.1.7 居民空间认知水平总体不高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开创了城市空间认知研究的先例,使可读性、可意象性成为理想城市的标志。道路、边界、区域、节点与标志物的元素分析成为解读城市意象的方法沿用至今。
  城市意象是城市形象感知的构成要素,良好的城市意象感知要素作为一种城市符号形式,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动因。伴随世界城市化的发展,世界上很多城市都在试图构建良好的城市形象并以此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之一。
  洛阳市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在城市演进过程中较完整地保留和延续了城市格局,传统意象特征明确,却同样面临着城市建设中,城市意象的突变,城市特色缺失的问题,因此强化现代洛阳的城市意象营造是具有迫切性。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是跨时代的,适用于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各个阶段,但同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洛阳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运用其理论及方法同时,加入文化元素和本土化认知的延伸以及物质空间、社会文化层面动态发展的新视角,使解析方法更加契合于洛阳。
  通过图片辨认和城市意象草图绘制及相关调查、访谈,对洛阳市近代城市意象及其构成要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洛阳市近代城市总体意象表现为以中州路、九都路、王城大道、龙门大道为骨架形成井字型网格道路骨架;以洛河、涧河,瀍河,伊河形成城市行政区域内部边界;以周山、邙山、龙门山形成城市外部边界;以公园、广场等节点为中心扩散为城市文化娱乐中心,标志物建筑随着城市的变迁在逐步变化。居民认知率较高的意象点(区域)多分布西工区、涧两区和老城区,且集中分布在核心城区,随着都市区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洛阳新区作为居民新的意象区域和城市地标的作用正在逐步加强。
  东西方向上,沿中州路两侧依次形成了的苏式建筑群体——周朝建筑群体——现代风貌建筑群体——隋唐建筑群体——明清建筑群体——回族建筑群体,区域局部特色明显,在城市的总体意向中较弱,应进一步加强。
  南北方向上火车站(—)周王城广场——广播电视塔——新区博物馆——新区市政府——高铁龙门站的现代城市风情轴线明显。历史轴线——隋唐“七天”建筑群体的历史轴线亟待恢复。
  洛阳城市总体意象中洛阳作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城市定位已深入人心,而作为文化圣城,辞赋之都的城市形象在专家学者眼中比重较重,而在洛阳城市总体意象中较为薄弱,在城市意向要素中体现的不够明确;洛阳作为中国园林的滥觞之地,其经典的古典园林也亟待恢复。
  总体而言,洛阳以往城市开发中对城市发展脉络链接的不够重视,古城保护与现代城市扩张的矛盾,致使洛阳城市文化遗迹散落,局部区域特色明显,但城市的总体可意象性较弱,特色不够突出。建议洛阳城市建设遵循层次性和特色化原则,明晰与强化各意象元素特征,城市建设和规划过程中应以地域文化为核心,新中式景观为基调,优化洛阳城市总体意象特征和城市意象五个构成要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