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后扩张在老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PCI术中的应用研究
【6h】

后扩张在老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PCI术中的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1章 综述

1.1冠状动脉钙化相关危险因素

1.2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病机制

1.3冠状动脉钙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关系

1.4冠状动脉钙化与斑块稳定性关系

1.5冠状动脉钙化与心血管事件

1.6冠状动脉钙化检测方法及评价

1.7钙化病变介入治疗现状

1.8展望

第2章 前言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3.2研究方法

3.3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患者基本临床特征

4.2冠脉造影结果

4.3介入治疗情况

4.4随访结果

第5章 讨论

5.1后扩张与支架扩张不全

5.2后扩张的临床效果

5.3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对PCI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本研究对冠状动脉(冠脉)钙化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分别应用常规支架释放技术和支架释放术后常规后扩张技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比较其手术效果及术后支架内血栓、再狭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评价后扩张技术常规应用于老年冠脉钙化病变PCI患者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4月连续住院的血管造影成功的老年钙化病变冠心病患者10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以常规支架球囊释放支架者称为常规植入组(conventional deployment group,CD组),共计52例;后扩张组:支架释放后以非顺应性球囊行高压后扩张者称为后扩张组( post-dilatation deployment group,PD组),共计55例。两组均植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
  1.介入治疗所有患者选择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完成冠脉造影,根据血管病变特点选择适当型号的支架,两组患者均以支架自带球囊释放支架并且达到血管造影成功标准,后扩张组在此基础上以等于支架直径的非顺应球囊置于支架内以14~20atm压力进行2~4次后扩张。
  2.观察指标血管病变的位置,血管钙化程度,支架型号,支架释放压力,后扩张球囊型号及后扩张压力,支架植入后冠脉血流情况及有无冠脉穿孔、破裂,夹层等并发症,介入治疗时间及成功率,所有冠脉造影图像行冠脉造影定量分析,测量病变血管支架植入前后管腔内径,管腔面积,后扩张治疗后的病变血管内径,管腔面积。
  3.随访对所有患者通过专科门诊或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观察PCI术后1周、1月、6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部分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支架内再狭窄情况。
  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基本特征及临床用药等基线水平基本匹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两组患者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常规植入组52例患者处理病变68处;后扩张组55例患者处理病变72处,两组病变血管数目、病变部位、支架植入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两组患者PCI术前病变血管大小、病变狭窄程度及植入支架直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后扩张组管腔内径获得明显大于对照组[(2.51±0.43)mm vs(2.12±0.37)mm,P<0.05],两组术中并发症无明显差异,6个月时后扩张组管腔内径丢失明显小于对照组[(0.23±0.12)mm vs(0.31±0.16)mm,P<0.05],靶病变最小内径后扩张组大于对照组[(2.75±0.41)mm vs(2.37±0.28)mm,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4.两组所有患者完成6个月临床随访,后扩张组支架内血栓、再狭窄率、心血管不良事件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1.82% vs11.54%,P<0.05);(2.94%vs18.75%,P<0.05);(5.45%vs26.92%,P<0.05)],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结论:1.老年冠脉钙化病变患者药物涂层支架植入过程中常规采用后扩张技术能获得良好的手术即刻效果,且术中并发症无增多。
  2.老年冠脉钙化病变患者PCI术中常规非顺应性球囊后扩张治疗安全可行,能够降低术后6个月支架内血栓、再狭窄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