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河南省村镇银行支农问题研究
【6h】

河南省村镇银行支农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村镇银行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第一节 村镇银行概念、特征及组建的意义

一、村镇银行概念和特征

二、村镇银行组建的意义

第二节 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一、先行试点阶段

二、扩大试点阶段

三、拓展普及阶段

第三章 河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河南省村镇银行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

二、发展推广阶段

第二节 河南省村镇银行数量、地区分布、资产规模、股权结构

一、河南省村镇银行的数量和地区分布

二、河南省村镇银行的注册资产规模

三、河南省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

第四章 河南省村镇银行支农情况及效果分析

第一节 河南省村镇银行支农情况

一、河南省村镇银行支农贷款规模分析

二、河南省村镇银行支农贷款投向分析

三、河南省村镇银行支农贷款条件分析

第二节 河南省村镇银行支农效果分析

一、河南省村镇银行支农经济效果

二、河南省村镇银行支农社会效果

第五章 河南省村镇银行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河南省村镇银行支农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开展偏离“初衷”

二、支农覆盖面小

三、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匹配问题

四、贷款风险问题

五、金融服务缺乏创新

第二节 制约河南省村镇银行支农效力发挥的原因分析

一、目标定位与利益冲突

二、区域设置不合理

三、认知度较低

四、贷款风险问题

五、监管方面不到位

第六章 进一步推动河南省村镇银行支农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目标和市场定位,真正做到服务“三农”

二、科学布局经营网点,扩大村镇银行服务规模

三、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扩大业务范围及影响力

四、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积极作用,完善村镇银行的监督机制

五、健全人才考核与评定机制,重视人才培养教育

六、因地制宜进行多元业务创新,促进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供需失衡问题严重限制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要解决农村地区金融问题、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三农”发展,国家从金融机构创新上着手,为农村经济发展设立了专门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农村金融中供需矛盾严重限制了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河南省的村镇银行应运而生并在近几年得以蓬勃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几年中,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支农目标,对“三农”的支持效度和与预期的偏离情况值得我们研究。
  首先,在大量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以及现状,并通过对河南省村镇银行的经营现状和支农现状进行研究,在获得银监会数据支持的基础上,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村镇银行进行实地调研,对村镇银行支农发展的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估,并在此过程中研究当前村镇银行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次,结合目前河南省“三农”发展对资金的要求和村镇银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角色定位,对村镇银行是否通过信贷有效支农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河南省村镇银行在支农过程中存在业务开展偏离“初衷”、支农覆盖面小、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匹配、贷款风险、金融服务缺乏创新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对于发展过程中偏离预期目标的部分进行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剖析,发现其制约因素为目标定位与利益冲突、区域设置不合理、认知度低、监管不到位等。
  最后,根据河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分析,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河南省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对策包括:明确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真正做到服务“三农”;科学布局村镇银行经营网点,扩大村镇银行服务规模;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扩大业务范围及影响力;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积极作用,完善村镇银行的运作机制;健全人才考核与评定机制,重视人才培养教育;因地制宜进行多元业务创新,促进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