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邓小平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理论
【6h】

邓小平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理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及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引 言

一、精神共同富裕的内涵

二、精神共同富裕理论的思想渊源及实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三、精神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

四、实现精神共同富裕的途径

结语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但一提起共同富裕,人们对它的理解往往只限于物质生活。“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1]实现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固然是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但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同样也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简言之,就是指实现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普遍提高。 精神共同富裕在共同富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它将为物质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必要的精神条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同时,它也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邓小平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它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共同富裕的思想一脉相承。近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农村大部分地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相当贫乏,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努力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便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精神共同富裕与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与重要目标。我们应积极探索实现精神共同富裕的途径,从而为精神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提供完善的理论准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