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古代针灸治疗口眼斜症状的处方规律研究
【6h】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古代针灸治疗口眼斜症状的处方规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祖国医学对口眼喁斜症状的认识

1.1病位

1.2病因病机

1.3治疗

2.现代医学对口眼喁斜症状的认识

2.1分型

2.2周围性面瘫

2.3中枢性面瘫

3.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应用

研究内容

1.研究方案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检索书目来源

3.3数据库的设计

3.4数据规范与录入

3.5数据校对

3.6数据分析与挖掘

4.研究结果

4.1腧穴频次分析结果

4.2腧穴一经络多维分析结果

4.3阴/阳经分析结果

4.4腧穴一部位多维分析结果

4.5特定穴多维分析结果

4.6因子分析结果

讨论

1.古代医家对口眼喁斜症状分类的认识

1.1发病部位方面

1.2病因病机方面

1.3临床表现方面

1.4治疗方面

2.数据挖掘结果规律探讨

2.1腧穴频次分析

2.2腧穴一经络多维分析

2.3阴/阳经分析

2.4腧穴一部位多维分析

2.5特定穴多维分析

2.6因子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本课题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2.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声明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采集古代针灸治疗口眼斜症状的文献,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构建古代针灸治疗口眼斜症状的文献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分析挖掘系统,在此基础上,分析古代针灸治疗口眼斜症状的处方特点,研究针灸处方的主要配伍关系,探索处方规律,为现代针灸临床提供文献依据。 方法:全面搜集从先秦时期到清末(1911年)的针灸专著和综合性医籍中的针灸卷,运用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结合的方法,检索针灸治疗口眼斜症状的文献条目,建立数据库并录入,设计数据库提取程序,运用频次分析、多维分析、因子分析等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分析、综合,总结用穴规律、取经规律、分部规律、处方特点,探讨古人用针灸治疗该病的经验。 结果:1.腧穴频次分析中,频次和频率居前5位的腧穴是地仓、颊车、听会、水沟、合谷。 2.腧穴-经络多维分析中,使用频率居前5位的经络分别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手太阴肺经。 3.阴/阳经分析中,阳经使用率明显高于阴经。 4.腧穴-部位多维分析中,一级分部里,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上肢外侧部的腧穴;二级分部里,面颊区的腧穴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前臂外侧部和耳区。 5.特定穴多维分析中,特定穴的使用率明显高于非特定穴,在具体的特定穴分类中,运用了除募穴、背俞穴以外的8类特定穴,其中以交会穴最多,五输穴其次,郄穴极少。 6.通过因子分析得到7个共因子(以F表示结果),具体如下:F1:曲池,风池,足三里,百会,此组为中枢性面瘫的全身性取穴,并为交会穴与五输穴配穴;F2:瞳子髎,合谷,水沟,承浆,为局远配穴;F3:二间,列缺,太渊,内庭,均为远端取穴,并涉及同名经取穴;F4:地仓,颊车,听会,均为局部取穴;F5:迎香,巨髎,上关,大迎,均为局部取穴;F6:翳风,为神经干取穴;F7:完骨,太冲,为局远配穴,表里经配穴,以及交会穴与五输穴配穴。 结论:1.古代针灸治疗口眼斜症状最常用的腧穴是地仓、颊车、听会、水沟、合谷等。 2.治疗本症以选取阳经腧穴为主,注重头面颈项部腧穴的使用,上肢外侧部腧穴应用也较多。在具体腧穴使用时,以特定穴为主,其中以交会穴最多,五输穴其次,而募穴、背俞穴、郄穴使用极少。 3.治疗本症涉及的配穴方法有局远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五输穴与交会穴配穴法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