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A Study of Cognitive Mechanism on Gen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bu shi X de X Construction
【6h】

A Study of Cognitive Mechanism on Gen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bu shi X de X Construction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不是X的X”这一结构为考察对象,考察其寓意和形式建构及解读机制。“不是X的X”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其使用广泛又独具特色。“不是X的X”是汉语定中结构的一种,如“不是女人的女人”、“不是美好的美好”、“不是办法的办法”、“不是玩具的玩具”等。此结构是X的否定式修饰X,结构助词“的”不能省略。其先否定X接着又肯定X,虽然字面上给人以矛盾感但是深层意义不但不矛盾而且表述简练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目前对此语言现象的研究并不多。前人对“不是X的X”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语义,修辞方面,但是对此结构的生成机制的研究鲜有人涉及。因此,本文试图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对“不是X的X”结构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考察,基于徐盛桓教授提出的外延内涵的传承理论对其生成机制进行研究。
   本文将“不是X的X”看作是一个构式。因其形式和功能的某些方面不能从其组成成分中得到完全预测,并对能进入这一构式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基于对语料的分析,结合语境和语义,本研究从范畴的角度将“不是X的X”构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此构式的陈述对象与X分属不同的范畴,但陈述对象具有X的某些主要属性,二者具体隐喻的关系。第二类是陈述对象属于X范畴,但是陈述对象是X范畴的非典型成员。第三类是陈述对象与X同属一个范畴,陈述对象是此范畴的边缘成员,此类往往表达一种不得已,不得不的无奈的意味。
   其次,本研究对“不是X的X”构式的构式义进行了分析。第一类即构式义一是在语境下凸显陈述对象所具有的X的某一内涵属性。第二类即构式义二为凸显X与“不是X的X”的属性的反向相邻关系。第三类即构式义三为凸显X范畴的典型与非典型成员的让步关系。
   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应用外延内涵的传承理论对“不是X的X”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即为什么“X”可以说成是“不是X的X”。构式义一是“X”与“不是X的X”特征属性的传承。构式义二是“X”与“不是X的X”基于相邻关系下二者的内涵内容反向传承的结果。构式义三是“X”与“不是X的X”内涵的让步传承。
   本文由六章构成。
   第一章是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的对象、研究问题、方法、目的和意义以及语料的收集。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回顾了前人对“不是X的X”结构的研究。肯定他们的研究,同时也指出研究的不足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三章是理论框架部分,主要对徐盛桓教授的外延内涵传承理论的阐释,以及基于此理论提出本研究的解释框架。
   第四章是对“不是X的X”构式的特点的分析。对此构式的组成,进入这一构式的成分以及分类作了系统全面的考察,并对其构式义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是对“不是X的X”构式的认知解读。基于外延内涵传承理论对其生成机制进行详细的解释。
   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本研究的发现,提出研究的不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