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运作模式研究
【6h】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运作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可能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及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阐述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相关理论和基本范畴

第二章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一、 建国以来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历程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阶段遇到的矛盾与问题

第三章 国外高校后勤管理运作的主要模式及借鉴

一、国外高校后勤管理运作模式概述

二、 国外高校后勤管理运作模式启示

第四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运作模式选择

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然性及改革方针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服务运作机制的改革

三、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运作模式的选择

四、 高校后勤社会化运作模式的可实现条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自1979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起步开始,已走过33个年头。期间在1999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是全面拉开改革序幕的关键点。回顾以往的改革成绩,我们发现结果是喜忧参半。可喜的是经过30余年的后勤社会化运作与发展,其运行效率、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初步探索出的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下的高校后勤运作之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但收获成绩的同时,更深层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凸显。尤其在入世后,我国社会改革步伐加快,原先的高校后勤管理“大锅饭”的思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中会备受冲击,教职员工和学生对后勤服务评价也每况愈下,认为高校后勤公益性缺失。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解释是,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对后勤实体进行管理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扶持,导致利润不足甚至赔本经营。双方的激辩愈演愈烈,改革之意再次被提上日程,但改革行动却愈发迟缓。似乎所有与后勤社会化改革相关的利益群体都没有从改革中获益,搁浅的改革行动不断暴露着后勤运作过程中矛盾和问题的所在,此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了“平台期”。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现实的巨大压力迫使人们开始探索深化政府、社会、高校三者之间的关系,思考高校后勤社会化运作模式的前景如何。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国内很多学者和高校后勤工作者分别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出发,提出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外部环境影响下,高校后勤内在的经济属性也应有相应的变革和发展,这种变革和发展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管理方法,还要坚持经济原则。因此,高校后勤必然走上社会化运作的道路。由此可知,高校后勤社会化运作不仅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现如今,多种高校后勤社会化运作模式出现,如何因地制宜的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已经成为摆在高校和后勤面前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阐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涉及的有关理论,从经济学角度和国外高校后勤有益经验两方面探讨高校后勤社会化运作模式;进而由运作模式入手,分别对多种模式的主导原则、基本内容及支撑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针对高校、政府、市场等相关责任主体,阐述其应为后勤社会化深化与发展作出的努力和创造的条件,以期为建立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现代后勤体系和加强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等方面提供行之有效的对策,为高校后勤社会化运作提供些许参考价值。我们相信进一步推进并尽快完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