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特色农业产业区的形成过程与机制研究——以河南省三个农业项目在不同县域内的发展为例
【6h】

特色农业产业区的形成过程与机制研究——以河南省三个农业项目在不同县域内的发展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问题与研究意义

1.1.1 现实背景与问题

1.1.2 理论背景与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假设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假设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研究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相关概念——产业区与产业集群

2.1.2 相似概念——农业产业集群

2.1.3 本文概念——农业产业区

2.1.4 农业产业区的特征

2.2 农业产业区的形成理论综述

2.2.1 农业产业区形成的条件

2.2.2 农业产业区形成的动力机制

2.2.3 农业产业区的形成阶段划分

2.2.4 评述

2.3 其他产业区的形成理论与评述

2.3.1 其他产业区的形成理论

2.3.2 评述

2.4 以往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3 理论架构与数据来源

3.1 农业产业区形成的理论分析框架

3.1.1 农业产业区形成的条件

3.1.2 农业产业区形成的机制

3.1.3 农业产业区形成阶段的划分

3.2 案例选取及数据来源

3.2.1 研究区域的选择

3.2.2 研究案例的选择

3.2.3 数据来源

4 专业项目的引进阶段

4.1 理论机制分析

4.2 区域环境

4.2.1 平原区封丘县

4.2.2 深山区西峡县

4.2.3 深山平原过度区郏县

4.2.4 特征对比及小结

4.3 项目自身的属性特征

4.3.1 树莓产业

4.3.2 香菇产业

4.3.3 大根萝卜产业

4.3.4 特征对比与小结

4.4 农业专业项目的引进模式

4.4.1 封丘县树莓产业的引进与推广模式

4.4.2 西峡县香菇产业的引进与推广模式

4.4.3 郏县大根萝卜产业的引进与推广模式

4.4.4 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农户的参与阶段

5.1 理论机制分析

5.1.1 农户的概念

5.1.2 农户模型

5.1.3 农户参与农业专业项目的决策行为

5.1.4 小结

5.2 农户参与专业项目的决策

5.2.1 封丘县树莓产业发展现状

5.2.2 分析方法的选择

5.2.3 影响因素分析

5.2.4 小结与讨论

5.3 农户退出专业项目的决策

5.3.1 郏县大根萝卜产业发展现状

5.3.2 分析方法的选择

5.3.3 影响因素分析

5.3.4 小结与讨论

5.4 农户参与专业项目的速度与强度

5.4.1 西峡县香菇产业发展概况

5.4.2 概念定义及指标选取说明

5.4.3 农户参与专业项目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4.4 农户初始参与专业项目的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4.5 小结

5.5 本章小结

6 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形成阶段

6.1 理论机制分析

6.1.1 生产基地形成的条件及相应理论

6.1.2 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形成机理

6.1.3 小结

6.2 专业项目的扩散

6.2.1 农户生产条件的获取网络

6.2.2 专业项目的村际扩散

6.2.3 小结

6.3 村域专业化程度及其变化

6.3.1 农户专业项目生产活动的变化

6.3.2 村域专业化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现象

6.3.3 小结

6.4 影响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的因素分析

6.4.1 样本点选择及数据获取

6.4.2 地形的影响

6.4.3 交通的影响

6.4.4 与扩散源距离的影响

6.4.5 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

6.4.6 小结

6.5 本章小结

7 农业产业区的成型阶段

7.1 理论机制分析

7.2 产业分工网络

7.2.1 农业产业区的分工状况

7.2.2 对比分析

7.3 技术传输网络

7.3.1 农业产业区的技术传输网络

7.3.2 对比分析

7.4 产品销售网络

7.4.1 农业产业区的产品销售网络

7.4.2 对比分析

7.5 服务监管网络

7.5.1 农户经济组织的作用

7.5.2 政府部门的监管

7.6 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特色农业产业区的形成机制归纳

8.2 研究结论

8.3 政策建议

8.3.1 政府可行性措施建议

8.3.2 政府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8.4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A 西峡县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B 西峡县各村菌菇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与成果

展开▼

摘要

农业产业区是指以生产区域内主要农产品、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专业户为基础主体,以加工区域内主要农产品的企业为龙头,以银行、科研单位、政府机构为服务主体,联合农业流通企业、农业中介组织、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基于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和其他区域比较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所形成的空间上专业化特征显著且具有范围经济和持续竞争优势、地理边界明显的农业生产地域空间系统。农业产业区是产业区理论在农业产业方面的创新性应用,与其他产业区一样,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是农业产业化的网络化形式,是解决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出路之一,并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作为农业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重点路径,实现“三化”协调与“四化”同步的重要战略。实践的开展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目前有关农业产业区的理论研究较少。本文在借鉴了相关概念——产业区与产业集群、相似概念——农业产业集群后,界定了农业产业区的概念,提出了其辨识方法。从农业产业区形成的条件、形成机制及形成过程三个方面构建了农业产业区形成的理论分析框架。按照“就业人数”及空间规模的变化,将农业产业区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专业项目的引进阶段、农户的参与阶段、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形成阶段、农业产业区的成型阶段。结合企业家精神理论、农户生产行为理论、空间扩散理论、企业网络理论、产业分工理论、产业集聚理论等,分阶段阐述了农业产业区形成的理论机制。最后,鉴于河南省在农业产业区形成与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利用实践调查获取得的第一手资料,采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河南省封丘县树莓产业、河南省西峡县香菇产业、河南省郏县大根萝卜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农业产业区形成过程中的项目选取、农户的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及产业分工网络形成等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农业产业区的形成始于优势农业专业项目的选取,在此阶段,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行动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均具备敏锐洞察力、百折不挠的毅力、相当的人力资本和资源组织能力,是不同区域背景条件下成功引进具有比较优势农业项目的关键所在。
  (2)农业产业区形成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在于区域内部分农户的参与。农户在选择是否参与新专业项目的过程中,并非盲目跟风与模仿,而是受其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的深刻影响。当农业项目比较优势下降时,农户会决然选择放弃继续参与。农户参与专业项目之前的家庭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其参与专业项目的速度与强度。
  (3)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形成是农业产业区形成过程中的第三个阶段,它的形成受专业项目的扩散方式、接收地与扩散源的空间距离及区域内交通道路的深刻影响。农户生产信息及技术的来源方式与专业项目推广模式中信息及技术的传播途径较一致的情况下,易于实现专业项目的区域化扩散。以针对当地区域自然资源环境特点的科研机构为首的技术传输网络的构建,对农业产业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距离扩散源的远近深刻影响着不同村域的参与程度,距离扩散源越远的村庄,参与种植的时间越晚,种植的规模也越小,符合“距离衰减”的地理学第一定律。不同的农业项目受不同级别道路的影响不同。
  (4)就专业化生产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地形特征、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生产习惯相似的地区,专业化水平相当。
  (5)农业产业区成型的标志在于从事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各类经济主体间具有广泛而密切的各类网络联系。产品属性深刻影响着自身销售网络的范围及相应产业的民间经济组织运行方式。作物比较优势不足或下滑,是农业产业区形成缓慢或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此外,政府对传统农区特色农业产业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有以下几点创新:
  (1)能人类型多样,并非所有类型的能人均能够促进专业村的形成。在农业专业项目的引进过程中,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百折不挠的毅力、拥有相当的资源组织能力的农业企业家的作用极为重要。但是,就村内从事非农生产活动的致富能人而言,其对农业专业项目的扩散则起着阻碍作用,不利于农业产业区的形成。此发现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
  (2)农户是一个效用最大化追求者,农户的生产决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决策本质是一个规划求解的问题。农户是否参与、何时参与专业项目或退出专业项目,是其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权衡的表现,是其追求效用最大化、收益最大化的结果,并受自身风险偏好的影响。此结论与以往认为农户盲目跟风、模仿的发现不同。
  (3)除了农民个体因素外,深刻影响其参与专业项目的因素是反映农户社会关系网络的礼金消费水平、信息消费水平、社会活动情况(资金、信息、技术等的来源网络,日常来往频繁的群体类型等)等。这与以往仅停留在农民年龄、性别、风险偏好等个体因素及农户家庭特征上的研究不同。
  (4)提出将“相似相溶”化学经验理论用于解释区域内不同村庄参与专业项目的现象。实证研究证实,同质性越强的村域,参与同一专业项目的程度越相似,符合“相似相溶”的理念。
  结合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提出了促进农业产业区形成的政策性建议,(1)积极培育本地型农业企业家;(2)重视具有地域特色、价值含量高的农产品开发;(3)创造良好的竞争合作制度环境,促进内部行为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4)大力支持研究与开发,建立技术创新与传输网络,促进产学研结合;(5)注重农民经济组织和地方专业市场的建设。此外,政府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1)不能只扶持某一个或一类行为主体;(2)不能忽视农户的主体地位;(3)不能越俎代庖;(4)不能盲目借鉴;(5)不能忽视环境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