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河南省城镇规模结构导向问题研究
【6h】

河南省城镇规模结构导向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三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关于城镇化模式的理论研究

一 小城镇论

(一)小城镇论产生的背景

(二)小城镇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二 大城市论

(一)大城市论产生的背景

(二)大城市论主要代表

三 中等城市论

四 多元论

五 都市圈

(一)大都市圈相关概念解析

(二)本文关于大都市圈特点及内涵的界定

(三)大都市圈具有单个城市不具备的优点

第三章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一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二 第三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

三 农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前提

四 特殊国情下的制度因素

第四章 建国后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一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概述

二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分阶段阐述

(一)1949-1978年

(二)1978-1994年

(三)1995年至今

第五章 新时期河南省城镇化模式的选择

一 河南省人口分布的层次结构现状及预测

二 河南省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现状及预测

三 郑州的人口聚集及以郑州为中心的圈层人口聚集形态

四 日本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对本文的启示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城镇化是伴随着非农产业发展而发生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被非农产业吸纳、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以及原有城市不断扩张和新城市不断诞生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向哪集聚?劳动力及人口往哪里流动?产业在哪里成长?在哪儿建设城市?建设多少城市?建设多大规模的城市?哪儿的城市会扩张的更快?密度更大?城市的形态是什么样的?总之,随着产业成长和人口流动的趋势的不断加强,一个国家或者一国内部某一特定地区城市的空间结构和规模结构会朝着什么方向演化?城市的最终形态或成熟形态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不仅是持续令人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更是对城镇化负有规划和引导责任的各级政府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城市发展规模结构导向的问题,我国学术界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的大讨论。以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小城镇派从的当时的基本国情以及各种法律、政策出发,认为小城镇具有发展成本小,农民迁入门槛低的优势,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基于现实情况的最佳选择,由于小城镇派的观点很好的融合了当时政府关于城乡发展的考虑以及工业化导向政策的转变,成为了当时的主流认知并得到了官方的认可。90年代中期开始,小城镇及乡镇企业的种种弊端逐渐显露,人们对大城市的功能和效率优势认识越来越清晰,主张重点发展大城市的观点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随后一些学者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折中,提出了中等城市论。在各种城市化道路激励争辩的时候,一些学者认为由政府主导的单一的某种模式是对我国城镇化的禁锢,各个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城镇化道路,也就是多元论。小城镇的弊端十分明显,随着产业和人口加速向大城市聚集,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等“城市病”也开始显现,人们又认同了“大中小合理城镇体系”的多元论的说法。此后,还出现了主张发展大都市圈,城市群的观点。但是,就全国或一个地区来说,究竟哪个空间该发展更多和规模更大的城市?吸纳更多的人口?哪个空间只适合发展数量较少和规模较小的城市?或者说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是什么样的?大中小城市各自都该容纳多少城镇人口?或者说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是什么样的?现有的研究成果或政府的相关指导文件均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河南省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典型传统农区,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数量多,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建国后,河南省在“一五”期间快速地建立起自身的工业体系,60年代中期因为“三线建设”获得了大量政策扶持,工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有效的带动了城镇化率的提升。改革开放后,作为内陆省份,河南省没能继续享受政策的倾斜,工业增速开始下降,城镇化率的增速也随之下降并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入新世纪,河南省开始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转移序列中,工业的发展有了很大改观,与之前相比人口流动的方向、规模和频率展现出明显的差异,特点十分鲜明。劳动力是最容易跟踪观察的生产要素,将人口近似的看作劳动力,通过跟踪并预测其未来的流向,就能大致判断出产业向哪里聚集,未来哪里经济发展潜力大,哪里的城市规模会扩张,哪里的会收缩。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能不能及时掌握人口的流动趋势并对未来做出预判,如何尊重并顺应市场的选择,合理引导城镇体系的调整,关系到资源能否实现优化配置,经济是否能够高效运行。在这一过程中,转变政府职能,尊重市场行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极为关键的环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