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父亲亨森的故事》前六章的英汉翻译报告
【6h】

《父亲亨森的故事》前六章的英汉翻译报告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致谢

声明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目录

英文原文

汉语译文

翻译报告

前言

1 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任务来源

1.2 翻译任务描述

1.3 翻译项目意义

2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初稿

2.3 翻译二稿的分析与修改

2.4 翻译终稿的分析与修改

3 翻译案例分析

3.1 转换法的应用

3.2 增译法和重复法的使用

3.3 顺译法和逆译法的使用

4 实践总结

4.1 对文学文本翻译的认识

4.2 一名合格的译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4.3 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此次翻译任务翻译的是美国作家乔赛亚﹒亨森的作品《父亲亨森的故事》,摘取的前六章,大约一万字。这部作品是乔赛亚﹒亨森写的回忆录,该小说主要描写了作者他们一家一生为奴的悲惨故事,揭示了美国奴隶制度的残酷,黑人在那个年代生活的痛苦和无奈。通过阅读这部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到19世纪美国奴隶制度,理解美国的文化。
  这是一篇文学文本类型的翻译,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再现和真实写照。文学作品重在“传神”,因此在翻译这种类型的本文时,要注重“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也就是“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简单地来说,就是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形式上对等。原文的目的是向读者传达文化信息,译文也应该有同样的效果,这就是功能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能简单地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而应该摆脱形式的束缚,透过语言看到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让译文读者也能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文化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同时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也更为频繁。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是异国读者了解和感知该国文化的过重要手段。因此,他们所读到的译文要能够“传神”,能够将作者写作的目的传达出来,即“功能对等”。不仅要求语言的形式对等,还要求语言的内容对等,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忠实地遵循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
  本翻译报告分为五部分:前言,翻译任务描述、任务过程、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
  在前言部分,译者简要介绍了翻译任务、指导理论和翻译报告的内容。在第一部分中,译者简要描述了翻译任务来源、翻译文本以及翻译项目的意义。在第二部分中,译者详细介绍了翻译过程,主要包括:译前准备、翻译初稿的形成、翻译二稿的形成及翻译终稿的形成。在第三部分中,译者通过详细分析若干典型案例,总结出译者翻译过程中摸索、使用的较为独特的翻译技巧和策略。在第四部分中,译者对该翻译实践进行总结,指出文学翻译的复杂性、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一名合格的译者需要具备的素养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