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祭天仪式以及圜丘建筑研究
【6h】

中国祭天仪式以及圜丘建筑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古代祭天最主要的场所---“圜丘”,他是古代祖先对天神崇拜的一种物化的产物,它是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同时也是等级最高的礼制性建筑,因此圜丘的兴建对于各朝各代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代表了皇权的象征。因此,圜丘与其他礼制建筑一样有着甚至更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其文化的内涵也是十分丰富。
  圜丘建筑的营建源头是从人们对浩瀚宇宙的崇拜开始的,天神相当于超越人类的,有很大力量的综合体,对天神的崇拜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鲜明特征之一,而圜丘建筑作为祭天性建筑便是古时候人类对天神崇拜而产生的产物。历朝历代对其形制的变化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沿袭上个朝代的形制,有的是增加一些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特色,有的是复古很早以前的古制。但是其形制变化的主线是几乎一致的,伴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产力的提升,最早的圜丘是原始时代的位于都城四周的现成的高的天然土丘,到人工夯筑而成的圜丘,再到后来人工砌筑的砖石基台,继而到层层向上的基面,最后到汉白玉的天坛,每一个朝代形制的发展大致都是对上一朝代的改造与延续。
  上古时期由于人们对浩瀚宇宙的崇拜,进而产生了对天神的祭祀,从而衍生出“丘”的概念----高于平地的小山丘。在我国文明初期的夏、商、周时期,祭祀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动,虽说那时大多是对自然山川神祗的崇拜与祭祀,同时已经呈现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受制于当时物质﹑文化﹑生产力,无法与后来祭天的规模相比,当时祭天与祭地同时进行,祭天活动逐渐成为了最高等级的祭祀活动并延续下来,并且成为当时社会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将天、地作为了祭祀对象,初步奠定了最早的祭天仪式。春秋以后,到秦始皇统一全国便开始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祭天活动,祭天和祭地也逐渐的分开进行。
  汉代建立以后,直到西汉时期基本上沿袭了前代的祭祀制度,而到了王莽时期直到东汉此时祭天才有了固定的处所,这也可以说是天坛的前身。秦和西汉时期,于秦畤中祭祀天神,东汉时期于洛阳营造都城,圜丘的位置才设于都城之南郊,此时圜丘的形制为“圜坛八陛”,中间虽有天地合祭分祭之争,但南郊圜丘的实质并未发生改变。南北朝时期是圜丘稳步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圜丘的形制分为了两种,北朝大多是三层的圜丘沿用的是魏晋时期的思想,而南朝多为俩层的圜丘其沿用了汉朝的思想。隋唐至宋代这一历史时期是圜丘发展的繁荣阶段,也是明堂建筑最繁荣期,形成了明堂和圜丘交替祭天的情况。而到了北宋时期,对礼仪制度进行了重新的修订,同时变革了先前朝代的礼制的规模,作为当时祭天建筑的圜丘也在两宋时期有所增损,其规模形制也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开始的北宋时期圜丘是三层,后到了北宋末年其形制变成了四层,后到元朝又改回了三层一直被延续了下来。而在宋朝圜丘已经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圆坛了,其周围已经有了青城﹑大次﹑小次以及燎坛等从属建筑。而发展到元明清时期,天坛形制已经完善,这一时期的天坛不单单是一个单体建筑,而是发展成为天坛建筑群,同时一系列祭天的礼仪活动也已去繁从简,最后定式。元朝以后,圜丘也正式更名为天坛,并一直沿用至今。清朝作为天坛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最后的时期,清朝时期是天坛最后的定形以及完善、修缮阶段。而我们如今看到的天坛不仅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发展也历经了此后修缮完善和保护。
  本文从最早的祭天缘由以及最早的天神思想出发,以最早的圜丘到明清的天坛等一系列祭天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各个朝代的更迭为主要文章的主要线索进行论述。论文主要论述了圜丘的形制变化及各个朝代演变过程、以及各个朝代祭天的时间及地点以及祭天仪式的变化关系等。另外结合相关圜丘和天坛的一系列图例进行说明,目的是为古代祭祀性建筑的研究提供借鉴,同时也力图使圜丘这一古老的祭天性建筑的价值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