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郑州沿黄旅游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
【6h】

郑州沿黄旅游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 论

1.2研究思路及内容

1.3理论基础

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概念辨析与研究综述

2.1概念辨析

2.2 旅游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2.3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评价研究

2.4沿黄旅游区相关研究

2.5 研究评述

3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 选取依据

3.2 沿黄旅游区概况

3.3郑州沿黄旅游区概况

3.4数据来源与处理

4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模拟预测研究

4.1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

4.2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分析

4.3土地利用空间分异分析

4.4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分析

4.5基于马尔柯夫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4.6本章小结

5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研究

5.1旅游区土地扩张在时间特征方面的分析

5.2旅游区土地扩张在空间特征方面的分析

5.3旅游区各地类的总体变化特征分析

5.4本章小结

6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6.1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定量分析

6.2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定性分析

6.3本章小结

7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7.1评价原理与指标选取

7.2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

7.3权重的确定

7.4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7.5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时空分异

7.6本章小结

8问题与对策

8.1土地生态利用存在的问题

8.2土地生态利用策略

9 结论与展望

9.1主要研究结论

9.2创新点

9.3研究不足

9.4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

后记

展开▼

摘要

经济新常态下,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临,旅游用地作为旅游供给侧的基础平台,其改革和发展关乎我国未来旅游事业的成败,对其研究意义重大。沿黄旅游区作为生态涵养、传承文明和旅游开发的重要载体,当前面临着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面临着旅游发展转型的困境,如何处理好沿黄旅游区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亟需合理的空间表达和发展模式。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10号)》中更是强调“按照资源和生态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安排旅游用地。在此背景下,从微观的“旅游区”角度探讨旅游用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外旅游、生态和土地利用相关理论,遵循“格局-过程-机理”的地理学经典研究范式,以郑州沿黄旅游区为典型案例区,依托 RS、GIS等技术手段与分析方法,以郑州沿黄旅游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为主线,采用文献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数理统计方法、模型模拟方法等,对郑州沿黄旅游区近15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开展研究,旨在厘清郑州沿黄旅游区发展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分析郑州沿黄型旅游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与机制,评价生态环境面临的风险,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宏观趋势和现实要求,探寻优化郑州沿黄旅游区用地系统的路径,形成适合沿黄旅游区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推动旅游再造黄河之美,从而达到促进沿黄旅游区土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愿景。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梳理了沿黄旅游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15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一是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变化明显。主要可用“一扩三减五增”来概括,即旅游区内建成区面积扩张迅速,但耕地、水域用地及其他用地比例逐渐减少,而林地、风景点游赏用地、城镇建设用地、村庄用地及交通运输用地比例逐渐增加。二是土地利用的速度强度变化明显。研究区正处于土地利用的发展期,各地类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时间序列看,前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较于后期表现的更为剧烈,特别是交通运输用地、林地、村庄用地、城镇建设用地、风景点游赏用地成为增减幅度和变化强度较大的用地类型。三是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异明显。从主要地类演化来看。耕地呈现出由区域全覆盖向中部收缩的趋势;林地变化呈现出“填充式”带状扩展的状态;风景游赏用地由中部向东西延伸,逐渐形成“一体两翼”的格局;水域用地由条带状和网络状水系逐渐演变为碎片化零星分布;城镇建设及村庄用地由零星分散状向“大集中、小集聚”过度。四是土地利用功能变化明显。旅游产业发展使旅游区用地类型由结构简单的耕地、林地、村庄用地等向综合旅游服务主导的多样化用地类型转变,同时农用地、城镇及村庄建设用地的旅游化,改变着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其逐渐实现由农民到商人、由农村到旅游社区的转化。五是建成区面积持续增加,扩张速率不断增强,空间紧凑度逐渐提高,前期主要是往偏东部、东南方向扩张,后期转移向西和西北方向扩展,反映出15年来研究区不断被开发和建设的深刻社会变迁。
  (2)预测了沿黄旅游区未来土地利用的变化。本研究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发现该区建设用地将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呈小幅度增加趋势,但林地及水域用地面积不断下降。未来林地及水域用地保护任务尤为突出。
  (3)总结了沿黄旅游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与机理。本文认为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主要是政府政策、人口增加、旅游经济发展、资源因素、城镇化进程、自然环境等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区用地空间格局演化经历缓慢发展期、快速变动期和转型升级期三个时段,完成了从资源驱动向市场驱动、由市场驱动向政策驱动转化的旅游引导城镇化过程。
  (4)综合评价了沿黄旅游区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效应。该旅游区经过15年的开发,土地利用强度增加,生态治理得到加强,和过去相比整体功能和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旅游导向的土地开发也带来地区人类活动强度增大和旅游产业的集聚,从而导致垃圾废物堆积、大气及水污染增加、滩涂湿地遭到蚕食、局部地区自然景观破坏和环境脆弱等生态响应,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的空间还很大。研究发现“以旅游养生态,用生态促旅游”是促进沿黄区可持续发展的一条路径。旅游驱动下的地域开发,可能会对区域局部生态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而在整体上会推动旅游区生态格局与功能的优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可能在短时间会对区域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带来负效应,但从长远看会对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5)提出了沿黄旅游区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针对研究区土地生态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五大土地利用功能区”、“生态导向型土地开发模式(EOLD)”、“发展生态旅游”等多项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为:①较早对沿黄旅游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系统研究,推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向更细致、更广泛的领域深入。②揭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过程中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生态导向型土地开发模式(EOLD)。③将研究聚焦在城市发展与旅游区发展互动上,揭示出沿黄旅游区发展时空变化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