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影作者论视域下作者“意义表述”研究
【6h】

电影作者论视域下作者“意义表述”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电影作者论概述

(一)电影中的作者

(二)电影作者论界定

二、作者“意义表述”演绎

(一)作者“意义表述”的发展

(二)三个基本要素

三、作者“意义表述”实践

(一)岩井俊二

(二)朱塞佩·托纳多雷

(三)作品《野草》中的作者关系

四、微电影《野草》的“意义表述”

(一)内容解读:蔓延的野草

(二)个体思想解读:消失的野草

(三)独立世界观解读:记忆、时间再次重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导演阐述

附录B:《野草》剧本

附录C:《野草》分镜头脚本样本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电影作者论作为一种电影批评方法,经过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摄影机—来自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特吕弗《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巴赞《论作者策略》、萨里斯《1962年的作者论笔记》、彼得·沃伦《作者论》的论述,逐渐将作者置于观者面前。由单纯的对于导演的关注,渐次到对于作品意义、场面调度的研究,进而发展至理性的对于作品结构的阐释、对于受众的解读。电影作者论的延续、发展融合并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电影理论的发展。随着电影理论的发展,在众多理论研究范式的基础之下,作者论逐渐发生改观,并从内容与形式上催化了电影艺术。本文针对以上作者普遍关注的作者论的内在意义做出了表述,并结合作品《野草》的内在意义,试图总结出一种适用于作者论视域中针对内在意义的表达——作者“意义表述”。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电影概述。并非是简单的对作者电影做出了概念上的阐述,而是从电影中的作者提出引申至作者论的初步提出,即书写的电影。并梳理了作者策略的提出以及安德烈·巴赞对于作者策略温和的批评。作者策略的出发点是一种主观倾向极大地批评,但巴赞的笔触则为作者策略的改良指明了方向。当作者论发展至美国,萨里斯提出“作者论”这一名词,并对其做出了条缕分明的界限。但这一缺乏理论基础的批评,终究还是基于热情和主观,很快遭受质疑。直至彼得·沃伦提出结构主义作者论,将作者论放至客观理性的经验下研究,作者论呈现出规律的批评范式。但是这种结构主义作者论出现了对于列维·斯特劳斯人类神话学的过度解读,也并未将人类神话学作为基础,因此后结构主义中对应的解构开始将观者纳入解读范围。
  第二部分是对于一种批评方法:作者“意义表述”的深层剖析。首先肯定的是,内在意义是各个作者论理论的作者都密切关注的问题,作品失去意义就失去了灵魂。其次是对于作者“意义表述”的三个要素解读。即世界观的个体显现、独立思想承担的艺术观念、作者“意义表述”中的“作者关系”。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作者“意义表述”批评的核心内容。
  第三部分则是运用了作者“意义表述”这种批评方法对岩井俊二本人的艺术特点及他的作品的《情书》;朱塞佩·托纳多雷的艺术特点及他的作品《海上钢琴师》进行解读。值得注意的是《海山钢琴师》并非完整意义上的作者电影,但因其秉承了作者一贯的哲学思考,故将其列入讨论范围。此外,也是由于作品《野草》与其存在着作者关系的表述。作者关系在第三部分关乎作品《野草》的重要方面,因此在第四部分会有较多阐释。
  第四部分是关于毕业作品《野草》的详细解读。也是在本文提出的作者“意义表述”的方法下进行的论述。这几部分分别从内容解读、世界观解读、独立思想表达,作者关系阐释中做出了解答。并得出了与作品存在作者关系的岩井俊二、朱塞佩·托纳多雷的结论。《野草》大部分灵感得益于了《情书》与《海上钢琴师》,但其在电影作者论的视域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待于发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