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张锡纯药物学特点与临床应用
【6h】

张锡纯药物学特点与临床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张锡纯的药物学特点研究近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近代名医张锡纯,集一生医疗实践经验之总结,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开中西医结合之先河。他独特的医疗经验和理论见解,对后人影响颇深,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近年来对张氏单味药物及药对的研究报道较多,但都只是从某一侧面分析,尚未见系统的药物学特点与临床研究,这就是研究本课题的出发点。 目的:通过深入探索张氏的医学思想渊源,系统地研究张氏的药物学特点与临床应用,从而丰富药物学理论,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本文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精心的筛选,利用分类的方法、系统的方法、计量的方法对张锡纯的生平、著述、学术思想、成书背景、药物学特点与临床应用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 结果:张锡纯精通歧黄,融古贯今,沟通中西,注重实践,遣方用药独具匠心,其学术特点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师古不泥,大胆创新,不失法度张氏治学重视对《内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学习,认为医学渊源非此莫属,《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关“医论”90条,条条以《内经》、《伤寒杂病论》为宗旨,使之立说有据,治法有源。张氏之师古,正是为了继承祖国医学宝贵遗产。继承是前提,发扬光大才是目的,强调业医之人当以发扬光大祖国医学为己任,师古的目的在于创新,在于进步。张氏这种治学思想,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发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在张氏药物学特点与临床应用的研究中得到了体现。 二、衷中参西,勇于探索,意在汇通张氏认为,中西医不应有界限,“医学以活人为主,所著之书果能活人,即为最善之本”。所谓“衷中”,就是以中医为主,立足于发扬祖国医学,所谓“参西”,就是取西医之长为我所用,阐发中医理论,丰富治疗手段。张氏以中医为本,西医为用,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弘扬国医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从理论到临床,从诊断到治疗均进行了大胆探索,对当时及以后医家都有很大的启发。 当然,限于历史条件,张氏的衷中参西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其力主中西汇通、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思想,乃是非常可贵的。时至今日,中西医结合己成为卫生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实践已证明,那种离开中医固有理论体系的所谓研究、结合,都是缺乏生命力的。张氏提出以中医为本,以西医为用的观点,至今仍不失其应有的价值。 三、精研本草,创制新方,重在实践张氏注重临床实践,通过亲自体会,对很多疾病和药物有独特的见解,创制大量有效新方。《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载方178首,除古方数首之外,自拟方175首,且多为他临床反复验证的效方,因其来源于实践,所以才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疗效可以重复,为后世医药界广为应用。 四、熟谙药性,倡用生药,喜用药对张氏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为88种药物做了注解,并附有大量医案佐证,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石膏、龙骨、朱砂、赭石等矿物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适应症和使用方法加以阐述,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张氏在用药方面独树一帜,习用生药,其惯用的88味药物中,经常生用者约占三分之一强,往往择对症之药,一方中一药用至数两,或仅以一二药为方,药专力宏,常救患者于危难之中。 张氏用药,注重配伍,善用对药。习用对药之搭配,大都体现了以“平和为上”的原则,通过适当配伍,平衡药性,使对药取长补短,既提高了疗效,又可免除药性过偏之碍,常寒热同用,通涩并举,补破为伍,散敛相配,升降并用,润燥相相和。 结论: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更深入地把握张锡纯的药物学特点与临床应用,并研究探索张氏的医学思想渊源,丰富了药物学理论,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张氏的论述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采撷各家之长,在中西医汇通及理论与实践方面为中医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而继承与发扬张氏的治学与创新精神,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中医药学的不断进步,是志在发扬光大祖国医学的每一个莘莘学子的神圣使命。

著录项

  • 作者

    贾学军;

  • 作者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
  • 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渡华;
  • 年度 200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2-09;
  • 关键词

    张锡纯; 学术思想; 药物学特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