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鼠药物性肝损害免疫机制的研究及保肝药物疗效的观察
【6h】

大鼠药物性肝损害免疫机制的研究及保肝药物疗效的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性肝损害与免疫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四氯化碳引起的Wistar大鼠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学机制;评价甘草酸二铵(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DGL)及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e)对大鼠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
   方法:
   选取Wistar大鼠80只(200±20g,雌雄各半)。正常饲养1周后随机分成A、B、C、D、E、F、G、H组,共8组,每组10只。A组单纯给予生理盐水灌胃,B、C、D、E4组首次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油溶剂5ml/kg,之后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油溶剂2.5ml/kg,每周2次,制造药物性肝损害模型,共四周。C、D、E组3组造模同时分别给予甘草酸二铵375mg/kg/d、腺苷蛋氨酸0.833g/kg/d及甘草酸二铵375mg/kg/d联合腺苷蛋氨酸0.833g/kg/d灌胃,共四周。F、G、H组3组首次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油溶剂5ml/kg,之后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油溶剂2.5ml/kg,每周2次,制造药物性肝病模型,两周后停用四氯化碳油溶剂,分别给予甘草酸二铵375mg/kg/d、腺苷蛋氨酸0.833g/kg/d及甘草酸二铵375mg/kg/d联合腺苷蛋氨酸0.833g/kg/d灌胃,共两周。造模两周时随机在A、B、C、D、E5组各取两只大鼠禁食后股动脉放血处死,四周后全部大鼠禁食后股动脉放血处死。分别检测:(1)血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白蛋白(ALB)(2)肝组织病理HE染色。(3)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补体C3(complement C3)及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及CD8+)的水平测定。其中血清肝功能指标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T淋巴细胞亚群采取Expo32ADC分析方法: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结果:
   1.动物生存状态观察
   模型组大鼠精神状态差,体重与其它组比较明显减轻(P<0.05),皮毛枯稿、干涩,初期喜静少动,动作迟缓,嗜睡,后期出现翻转现象及躁动等行为失常现象;体重增加缓慢。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良好,皮毛浓密、光洁,体态自如;体重正常。各药物组老鼠状态较正常组稍逊,比模型组好。
   2.肝组织病理学改变:
   造模两周末取A、B、C、D、E组各两只大鼠观察肝组织HE染色病理学改变:A组可见肝细胞正常,肝板走行较好,无炎细胞浸润;B组可见肝细胞明显肿胀变性,肝板走行拥挤,散在脂肪空泡及点灶状坏死,肝窦轻度淤血扩张;C组可见肝细胞轻度肿胀变性,散在分布脂肪空泡及点灶状坏死;D组可见肝细胞肿胀变性,弥漫分布的脂肪空泡变性,弥漫分布的点灶状坏死,肝板走行拥挤紊乱;E组可见肝细胞轻度肿胀变性,弥漫分布的脂肪空泡,少量点灶状坏死。
   四周末各组肝组织HE染色病理学改变:A组可见肝细胞正常,肝板走行较好,无炎细胞浸润。B组可见弥漫分布的点灶状坏死,肝细胞明显肿胀变性,可见明显毛细小胆栓,间质反应活跃。C组可见肝细胞肿胀变性,点灶状坏死较明显,零散分布的脂肪空泡。D组可见肝细胞轻度肿胀变性,偶见点状坏死,散在地脂肪空泡,部分肝细胞浆胆色素沉积。E组可见肝细胞肿胀变性较明显,可见少量坏死灶,散在分布的脂肪空泡,部分肝细胞浆胆色素沉积。F组可见肝细胞轻度肿胀变性,可见散在点灶状坏死,零散分布的脂肪空泡,肝板走行尚可。G组可见散在脂肪空泡,少量点灶状坏死,可见小胆栓及但色素沉积,间质反应活跃。H组可见肝细胞轻度肿胀变性,可见散在点灶状坏死,零散分布的脂肪空泡,肝板走行尚可。
   3.免疫指标
   3.1 细胞免疫的指标(CD4+、CD8+及CD4+/CD8+)
   A、B、C、D、E、F、G、H组8组CD8+分别为:17.18±2.58、23.46±3.08、16.31±6.19、17.09±10.70、19.91±7.09、17.26±3.77、15.77±3.54、16.00±3.76;A、B、C、D、E、F、G、H组8组CD4+/CD8+分别为:2.41±0.59、1.55±0.24、2.47±0.72、2.92±1.87、2.25±0.59、2.93±0.76、3.30±1.04、3.33±0.78;B组CD8+、CD4+/CD8+水平与A组CD8+、CD4+/CD8+水平比有明显差别(P<0.05);B组CD8+、CD4+/CD8+与C、D、E组无明显差别(P>0.05);
   A、B、C、D、E、F、G、H组8组CD4+分别为:40.78±5.37、35.75±3.70、37.01±7.33、37.29±9.34、42.27±9.77、48.65±7.89、49.35±9.68、50.87±6.22;B组CD4+与A、C、D、E组CD4+均无明显差别(P>0.05);
   3.2 体液免疫的指标(IgA、IgG、IgM及补体C3)
   A、B、C、D、E、F、G、H组8组血清IgM水平分别为:0.13±0.02、0.45±0.17、0.20±0.06、0.21±0.09、0.18±0.05、0.14±0.02、0.14±0.04、0.13±0.04;B组血清IgM的水平与A、C、E组比较均有明显升高(P<0.05);B组血清IgM的水平与D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
   A、B、C、D、E组血清IgA、IgG的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
   A、B、C、D、E、F、G、H组8组血清补体C3水平分别为:0.30±0.14、0.18±0.13、0.47±0.05、0.36±0.16、0.47±0.06、0.26±0.13、0.15±0.09、0.19±0.12。B组血清补体C3水平与C、E组相比较均有明显升高(P<0.05);B组血清补体C3水平与A、D组比无明显差别(P>0.05);
   4.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及ALB):
   B组血清ALT、AST、TBIL的水平与A、C、D、E组相比较均有明显升高(P<0.05),B组血清ALB的水平与A、C、D、E组相比较有明显降低(P<0.05),A、C、D、E组血清ALT、AST、TBIL、ALB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A、F、G、H组血清ALT、AST、ALB、TBIL的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
   结论:
   1.应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的方法可以成功制作大鼠药物性肝病模型。
   2.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参与了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过程。在细胞免疫方面,CD8+及CD4+/CD8+与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关系密切;在体液免疫方面,IgM与药物性肝损害发病过程有关,但尚不能确定IgA、IgG及补体C3是否参与了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过程。
   3.甘草酸二铵及腺苷蛋氨酸对药物性肝病均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其中,甘草酸二铵的保肝作用可能与改善体液免疫有一定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