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神经源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的神经减压术治疗效果分析
【6h】

神经源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的神经减压术治疗效果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源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的神经减压术治疗效果分析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高血压病(hypertension)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是冠心病及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据统计,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平均发病率为11%。以高血压为原发病的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因之首。许多高血压病人单凭药物疗效不佳,终身服药副作用和费用使患者难以坚持。因此,高血压病治疗方法的研究已成为心血管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已知,高血压病是由多基因遗传和多个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具体发病原因仍不明。许多学者研究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高血压的可能性。Reis把这个称为神经源性高血压。关于神经源性高血压的病因,目前以Jannetta提出的延髓左侧(rostralventrolateral medullaoblongata,RVLM)受血管压迫所致最为人们接受。同时,在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中,神经源性高血压不论从动物模型实验、临床手术中所见及术后随访,均表明左侧喙端腹外侧延髓RVLM及第Ⅸ、Ⅹ颅神经根进入区受颅底动脉压迫可造成高血压,而微血管减压术可有效根治和控制高血压。动脉硬化,迂回曲折成襻,对Ⅸ、Ⅹ颅神经入脑干区形成波动性压迫时,导致高血压。而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动脉的硬化迂曲,形成恶性循环。Reis将其命名为“中枢神经失平衡假说”。2003年张晓华,沈加林等,2006年,孙克华,卢亦成等均曾用犬开颅,分离延髓处迷走神经根部,并行血管压迫制作成类似上述发病机理的动物模型,但由于该手术实验操作过程复杂,技术难度较大,动物死亡率高,成功率低,而不宜做大样本研究推广。我们前期曾在颅外颈乳孔处面神经主干处行脱髓鞘并血管压迫,成功制作成面肌痉挛的兔动物模型。根据这一模型,我们应用颈动脉鞘内血管搏动性压迫脱髓鞘的迷走神经而制作成神经源性高血压的动物模型,进一步行神经血管减压术(MVD),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该实验仅取颈部切口,只需打开颈动脉鞘,操作非常简便,实验动物死亡率低,极易推广,国内外尚属首创。通过该实验可进一步阐明神经源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为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该类高血压病人提供依据,并寻找与神经源性高血压相关联的诊断指标;也为高血压治疗研究提供了最简单动物模型方法。
   方法:
   1神经源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建立
   1.1实验动物及分组
   取健康雄性SD大鼠55只280-300g,分为三组:造模手术组(实验组)35只;造模假手术组8只;空白对照组12只。
   1.2造模手术:
   造模手术组(实验组)35只,全麻成功后,手术组取颈部竖直切口,逐层分离皮肤,肌肉,结缔组织等,暴露颈部左侧颈总动脉及迷走神经主干,分离迷走神经主干,先将1-2mm长的5-0铬制肠线轻置于迷走神经周围,然后将迷走神经与颈部结缔组织固定,使其与颈总动脉形成交叉压迫,造成颈总动脉对迷走神经的长期搏动性压迫,逐层缝合切口。术后给予肌注抗生素抗感染三天,确保大鼠存活率高。
   1.3造模假手术组:
   仅将同侧颈动脉鞘分离开,暴露出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即可。
   1.4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
   1.5观测指标的测量:
   造模术后三周和六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压(鼠尾动脉测压法),并于大鼠造模术后六周分别取各组大鼠血样,监测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进行组间对照及自身对照,
   1.6数据统计:
   应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确认造模手术组大鼠血压升高值有统计学意义,模型制作成功。
   2.将模型大鼠进一步行迷走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
   2.1减压(MVD实验组)行迷走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
   取造模成功动物模型21只,手术组取颈部原切口,逐层分离皮肤,肌肉,结缔组织等,暴露颈部左侧颈总动脉及迷走神经,仔细分离颈总动脉主干,将其与周围组织用涤纶棉片隔离开,消除其对迷走神经的搏动性压迫,且保证颈总动脉血液通畅良好,逐层缝合切口,术后给予肌注抗生素三天抗感染。
   2.2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继续和实验组同期观测指标。
   2.3血压测量及血清相关指标测量:
   减压术后两周和四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压值(鼠尾动脉测压法)。同时,于减压术后四周分别取大鼠血样,监测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形成自身对照及组间对照。病理学检查,将迷走神经固定、染色、切片,透射电镜观察造模及减压前后的超微结构变化。
   2.4数据统计:
   应用SPSS统计软件,各项检测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记录,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
   结果:
   1血压测量:
   1.1造模术后结果:(造模术后六周测量血压)
   1.1.1造模手术组:(实验组)
   本组中5只大鼠术中及术后死亡,存活大鼠整体血压可见明显升高(较术前平均升高19.44±16.1mmHg);9只血压值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其余21只大鼠血压值均较术前有较大程度提高,升高血压值(平均较术前升高27.83±9.62mmHg)。
   1.1.2造模假手术组:
   本组大鼠术中死亡2只,其余6只存活大鼠血压稍有升高(平均较术前升高10.14±19.91mmHg)。
   1.1.3空白对照组:
   大鼠血压无明显变化。
   1.2模型(实验)组大鼠进一步行迷走神经减压术(MVD)后结果:
   1.2.1模型(实验组大鼠行迷走神经减压术(MVD)后二周和四周分别测血压:
   21只大鼠中,8只大鼠因术中大出血,或手术失败死亡。其余13只大鼠存活良好。存活大鼠中,整体血压较术前可见明显下降(平均下降18.88±15.5mmHg),3只大鼠血压无明显变化(平均下降3mmHg);其余10只大鼠血压值有显著下降(平均下降24.57±12.7mmHg);术后四周测血压,仍维持于正常水平。
   1.2.2空白对照组:大鼠血压仍无明显变化。
   2各组大鼠血清指标变化的检测:
   2.1血清中肾素活性(PRA)值:
   2.1.1减压(MVD实验组)大鼠减压术后:
   血清中肾素活性(PRA)值较术前平均下降715.5±405ng/ml·h:
   2.1.2空白对照组:
   大鼠减压术后血清中肾素活性(PRA)值较术前平均下降186.3±224.54ng/ml·h。
   2.2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TⅡ)值:
   2.2.1减压(MVD实验组)大鼠:
   减压术后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TⅡ)值较术前平均下降1571.33±1607.36pg/ml;
   2.2.2空白对照组:
   大鼠减压术后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TⅡ)值较术前平均下降.12.4±1805pg/ml。
   2.3血清中醛固酮(ALD)值:
   2.3.1减压(MVD实验组)大鼠减压术后:
   血清中醛固酮(ALD)值较术前平均下降220.5±258.53pg/ml;
   2.3.2空白对照组:
   大鼠减压术后血清中醛固酮(ALD)值较术前平均下降-65.2±365.2pg/ml。
   2.4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E)值:
   2.4.1减压(MVD实验组)大鼠:
   减压术后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E)值较术前平均下降20.15±30.86 ng/ml;
   2.4.2空白对照组:
   大鼠减压术后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E)值较术前平均下降12.7±31.52ng/ml。
   3电镜观察迷走神经病理改变情况:
   迷走神经经脱髓鞘处理后,形态不规则,神经纤维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髓鞘的正常纹理不清,结构紊乱,髓鞘变形,厚薄不一。有的增生增厚呈乳头状或球状突向轴索,甚至占据整个轴索。髓鞘内可出现虫蚀样局灶性脱髓鞘改变。髓鞘板层松解、破碎、局灶性断裂呈多层状、空泡状、空网状改变,严重者髓鞘完全脱失。轴索内线粒体、微丝、微管数量明显减少。
   4实验动物的行为学观察:
   实验组大鼠于造模术后出现精神差,萎靡不振,活动量明显减少,食物以及饮水消耗量下降,毛色黯淡偏黄,毛发凌乱枯燥,体重未见明显变化,部分大鼠有眶周出血。术后两周后大鼠活动量逐渐加大,好争斗,且部分大鼠可出现干咳音,毛发较前未见明显改变。空白对照大鼠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
   1、大鼠颈总动脉的搏动性压迫刺激左侧颈部脱髓鞘迷走神经,可以导致大鼠血压的升高。
   2、迷走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可以通过消除左颈部迷走神经的搏动性刺激,使模型大鼠增高的血压恢复正常。
   3、大鼠左侧颈总动脉的搏动性压迫,刺激左侧颈部脱髓鞘迷走神经,可以导致大鼠血清中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ALD)、去甲肾上腺素(NE)各项指标随血压同期升高。
   4、迷走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可以导致大鼠血清中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ALD)、去甲肾上隙素(NE)各项指标随血压同期下降。
   5、迷走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对神经源性高血压的治疗有较好疗效。本实验中有效率为53.85%。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