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淋巴液引流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
【6h】

淋巴液引流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失血性休克致多器官损伤的发病机制与防治对策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背景:创伤失血性休克(T/HS)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理过程。由于创伤、失血引起的肠道低灌注,引起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导致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BET),引起远隔器官如心、脑、肺、肾等的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从而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甚至多器官衰竭(MOF),是重症休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探讨其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防治是危重病医学研究的热点。肠淋巴途径在肠道BET中的作用受到关注,以肠淋巴途径为干预靶点,可能是危重病防治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的:本研究观察休克淋巴液引流对 T/HS大鼠平均动脉血压(MAP)及器官功能、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并从氧自由基、一氧化氮(NO)、中性粒细胞、膜泵活性、能量代谢等方面揭示其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休克淋巴液在失血性休克发病学中的意义,以清除重症休克肠淋巴液为靶点,为危重病患者的临床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36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进行麻醉及手术(n=6);淋巴液引流组(n=24)及淋巴液回流组(n=6),后两组复制重症T/HS模型,其中淋巴液引流组行肠系膜淋巴液引流。观察各组大鼠MAP变化;于T/HS大鼠液体复苏3h后,留取颈动脉血,检测反映肝、肾、心肌以及酸碱状态的生化指标变化;选择固定位置,留取肺、肝、肾、心肌组织,制备病理切片,观察肺、肝、肾、心肌形态学变化;同时制备肺、肾、肝、心肌匀浆,用于检测丙二醛(MDA)与NO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及ATPase活性,并检测各器官组织ATP含量。
   结果:实验过程中,假手术组MAP未见明显变化;在输液复苏的20min内,淋巴液引流组及淋巴液回流组MAP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输液后,淋巴液回流组MAP逐渐上升,但在输液后50min以后,MAP呈下降趋势,除输液后60min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外,其它所有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淋巴液引流组MAP在输液后呈上升趋势,在输液后10-50min各时间点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后偶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假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淋巴液引流组MAP在输液80min后的多个时间点显著高于淋巴液回流组。
   淋巴液回流组反映肝、肾功能、心肌损伤的血清各生化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尿素氮(BUN)、肌酐(Cre)、乳酸脱氢酶-1(LDH-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淋巴液引流组的AST、ALT、TBA、BUN、Cre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但AST、ALT、TBA、LDH-1、BUN、Cre等水平显著低于淋巴液回流组。淋巴液回流组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水平显著低于、乳酸(LA)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淋巴液引流组CO2-CP水平显著高于、LA含量显著低于淋巴液回流组。形态学观察表明,假手术组的肺、肝、心、肾组织结构基本正常,淋巴液回流组可见炎症、淤血、坏死等变化,而淋巴液引流组病变轻微。
   淋巴液回流组的肺、肾、心肌、肝匀浆的MDA、NO含量、MPO活性以及淋巴液引流组心肌匀浆的MDA含量、肾匀浆NO含量、心肌与肾组织匀浆的MPO活性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淋巴液引流组肺、肾、心肌、肝匀浆的MDA及NO含量、肺、肾、肝匀浆MPO活性均显著低于淋巴液回流组。
   淋巴液回流组的肺、肾、心肌、肝匀浆的Na+-K+-ATPase、Ca2+-ATPase、Mg2+-ATPase、Ca2+-Mg2+-ATPase活性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淋巴液引流组的肝匀浆Na+-K+-ATPase、肝与心肌匀浆的Ca2+-ATPase和Mg2+-ATPase、肺、肝、肾组织匀浆的Ca2+-Mg2+-ATPase活性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淋巴液引流组肺、肾、心肌、肝匀浆的Ca2+-ATPase活性、肺、心肌、肝匀浆的Na+-K+-ATPase与Ca2+-Mg2+-ATPase活性、肾、心肌、肝匀浆的Mg2+-ATPase活性均显著高于淋巴液回流组。同时,淋巴液回流组的肺、肾、心肌、肝以及淋巴液引流组心肌、肾的ATP含量均显著降低;淋巴液引流组肺、肾、心肌、肝的ATP含量均显著高于淋巴液回流组。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休克淋巴液引流可减轻肺、肝、心、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提升与改善T/HS大鼠的MAP;其作用机制与休克淋巴液引流减轻T/HS大鼠肺、肾、心、肝等重要器官的自由基产生、NO合成与释放、中性粒细胞扣押于组织器官等因素有关,同时也可提高组织细胞膜泵活性,改善组织器官的能量代谢。研究结果补充完善了“多器官损伤的肠淋巴途径学说”,为以淋巴为靶点,进一步应用于危重病的临床防治奠定了实验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