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窿间入路到第三脑室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6h】

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窿间入路到第三脑室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窿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对成年国人湿性头颅标本的显微解剖和数据测量,了解前纵裂、胼胝体、透明隔、穹窿、第三脑室等与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窿间手术入路有关的显微解剖结构,量化各项数据,为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窿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及第三脑室后部肿瘤提供显微解剖学数据,以利于术中保护重要组织结构,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方法:对6例成年国人尸头标本,分别用红色及蓝色乳胶灌注动脉及静脉,在5~25倍手术显微镜下模仿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窿间入路的手术操作并进行解剖,观察并详细记录逐层暴露第三脑室区显微结构的步骤。术毕后将头颅标本均沿正中矢状面锯开,观察并测量眉间到冠矢点的距离、冠矢点到中央沟的距离、冠矢点之前第一根引流静脉到冠矢点的距离(右侧)、冠矢点之后第一根引流静脉到冠矢点的距离(右侧)、在冠矢点到室问孔的连线上冠矢点到胼胝体的距离、胼胝体在冠矢点到室间孔连线上的厚度、在冠矢点到室间孔的连线上冠矢点到第三脑室底的距离、前联合后缘到室间孔后缘的距离、中间块前后径、前联合到后联合的距离、室间孔后缘到中脑水管前缘的距离。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统计学结论。各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结果:从眉间中点到冠矢点的距离相对恒定,本组实验测得眉间到冠矢点的距离为:130.8±3.5(126.0~135.0)mm;从正中矢状面测得冠矢点到中央沟的距离为:46.2±4.7(40.0~52.0)mm;冠矢点之前第一根引流静脉到冠矢点的距离(右侧)最近的为17.0mm,最远的为84.0mm,其中83.0%(5例)位于冠状缝之前50.0mm以外;冠矢点之后第一根引流静脉到冠矢点的距离(右侧)最近的为4.0mm,最远的为22.0mm,其中83.0%(5例)位于冠状缝之后20.0mm以内;在冠矢点到室间孔的连线上冠矢点到胼胝体的距离为48.7±3.6(42.0~52.0)mm;胼胝体在冠矢点到室间孔连线上的厚度为5.9±0.8(5.0~7.0)mm;在冠矢点到室间孔的连线上冠矢点到第三脑室底的距离为90.0±3.2(85.0~94.0)mm;前联合后缘到室间孔后缘的距离为10.3±0.5(9.5~11.0)mm;中间块前后径为4.9±0.4(4.5~5.5)mm;前联合到后联合的距离为22.0±2.2(20.0~24.0)mm;室间孔后缘到中脑水管前缘的距离为19.8±1.2(18.0~21.0)mm。
   结论: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窿间入路在技术上是相对安全的,按照脑胚胎发育间隙沿中线结构逐层进入,不损伤大脑皮质,到达第三脑室最近,对侧脑室血管的损伤明显减少,无需过度牵拉,即可看到双侧重要结构,通过调整显微镜角度,可观察到第三脑室前、中、及部分第三脑室后部的解剖结构。此入路要对以下关键解剖结构加以重视并进行保护:引流到上矢状窦的粗大引流静脉、胼周动脉、胼胝体、穹窿联合、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前联合。此入路的可操作空间相对狭小,需不断调整显微镜的角度以增加对病变的暴露。对第三脑室前、中部病变的显露较好,到达第三脑室后部的距离相对较远,但对于第三脑室后部以及松果体区病变向第三脑室前部突出者,此入路无疑也是可以优先考虑的。第三脑室解剖结构复杂,严谨的实验室显微外科练习对提高手术安全性、预防术后并发症是至关重要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