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不一致的相关因素分析
【6h】

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不一致的相关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及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不一致因素的分析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不一致的因素分析。
   方法:采用OLYMPUS590胃镜,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09年12月,96例内镜直视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由同一位胃镜医师进行观察、描述、取材。96例内镜直视下诊断为CAG的患者于胃窦部进行随机分别1-4块取材。用10%的甲醛固定,脱水,浸蜡,一组行纵行包埋,另一组随机包埋,常规石蜡切片,随机抽出10例标本行连续切片,HE染色。由同一名病理医师进行诊断。解决以下问题:(1)对比同一病人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2)同一部位取材的标本同时采用纵向包埋和随机包埋,比较包埋方向对诊断结果的影响。(3)对比同一病人不同部位取材数量对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意义。(4)同一个标本连续切片,比较不同切面对诊断结果的影响。
   结果:(1)胃镜下萎缩的表现与病理学诊断萎缩的符合率仅为66.26%,胃黏膜粗糙不平呈细颗粒状伴糜烂,病检诊为CAG符合率88.89%,同时具有各种CAG内镜特征的,病理符合率为80.00%,其符合率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仅有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黏膜变薄,血管透见此特征的,病检CAG符合率为48.98%,有51.02%的病理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其阳性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内镜及病理检查均确诊为CAG的56例患者,内镜下描述为黏膜粗糙,呈细颗粒样改变伴糜烂及花斑样改变,黏膜变薄,其肠化生发生率均大于75%,异型增生率均大于58.9%,而黏膜描述为血管纹透见,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者发生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率约22%左右,相比之下,胃黏膜粗糙不平对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的诊断更有指导意义。(2)另取内镜直视下诊断为CAG的患者56例中,纵行包埋的34例患者,其中病理诊断为CAG的为25例,另9例因看不到粘膜肌,诊断为粘膜慢性炎;22例患者标本进行随机包埋,病理诊断为CAG的为5例,另17例为横行包埋,因看不到粘膜肌诊断为粘膜慢性炎。其中纵行包埋患者的CAG病理诊断率为73.5%,随机包埋患者的CAG诊断率为22.7%。(3)回顾实验第一部分溶解病理诊断为CAG的56例标本蜡块,对随机取材1、2、3、4块的标本分为4组,取1块标本的为14例,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诊断率为50%,取2块标本的为17例,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诊断率为58.8%,取3块标本的为12例,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诊断率为83.3%,取4块标本的为13例,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诊断率为92.3%。(4)随机抽取10例病理诊断为CAG患者的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切1、5、20、50、个面的诊断为CAG的分别为1、2、5、2例。
   结论:
   1胃镜下诊断CAG与病理检查对比符合率较低,诊断CAG应内镜结合病理检查,缺一不可。
   2在内镜直视下诊断为CAG的患者,胃粘膜活检至少取3块,并且活检组织尽量大于3mm,才能提高CAG的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3包埋方式不当,也是影响CAG诊断的重要因素之一。技师应在放大镜下采用纵行包埋对CAG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明显高于随机包埋的符合率。
   4切面不同,也是影响CAG诊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例,在不同的切面切的片,病理诊断的结果存在差异,所以对于病理诊断切片不能每块只制作1-2张切片,只有在各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增加切片数量,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将会提高。特别是怀疑有恶变的粘膜组织至少制6张切片,才能较完整的观察到病变的结构。
   5其他:虽然病理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是一致的,但每个病理医生在不同时期及环境下诊断的结果不同。为此,切片可进行病理会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