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代谢综合症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间的相关研究
【6h】

代谢综合症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间的相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脂素与代谢综合征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包括腹型肥胖、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高血压及糖耐量异常。它以多种心血管性危险因素聚集于一体为特征,各因素均具有独立的致病作用,聚集后的协同致病作用更强。流行病学调研显示目前我国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升高,而MS作为心血管疾病发病前的一种机体代谢性异常状态,其对心血管病的发病和预后有很大的预测价值,两者间相似的各种危险因素是促成疾病过渡、进展的根本原因,这些危险因素的形成机制是什么?脂肪细胞因子的发现也许能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脂肪组织作为功能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肪细胞因子(adipocytokine),如抵抗素(resistin)、脂联素(adiponectin)、网膜素(omentin)等,已有一些证据发现这些脂肪细胞因子的表达或功能的异常与代谢综合征相关。内脂素(visfatin)是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许多研究表明其具有类胰岛素作用,并与血管增生、炎症、内皮功能紊乱、易损斑块破裂等密切相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是影响全身动脉系统的进行性发展性疾病。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其病变发生与主动脉大约同时开始,而较冠状动脉要早。血管超声技术能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做出直观的评价,对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及斑块形成等易于观察并测量。其中应用该技术进行测量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能够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良好体表“窗口”,目前已被纳入欧洲高血压指南,并被作为评价亚临床器官损害的指标,从而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visfatin被认为是一种前炎性因子,它可以诱导MMP-9、TNF-α、IL-8的表达,这些炎性因子及其间的相互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斑块的不稳定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visfatin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还较少,与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IMT间的研究更少。本课题通过观察代谢综合症患者各代谢异常成分及血浆visfatin与颈动脉IMT变化间的关系,研究visfatin是否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并探讨其对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预测价值,为临床早期控制疾病危险因素提供新的依据。
   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和内分泌科住院的患者41例,其中男29例,女12例,其诊断均符合2005年IDF对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即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IMI、测量值区分为IMT正常组(Normal,IMT<1.0 mm)12例、IMT增厚组(Thickening,1.0mm≤IMT<1.5mm)21例及IMT斑块组(Plaques,IMT≥1.5mm或IMT增厚超过周边IMT50%或局部可见突入管腔至少0.5mm的斑块)8例。另设33例门诊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Controls)与之匹配。第二日测量血压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空腹血浆visfatin、血糖、血脂。单衣空腹量取身高、体重及腰、臀围,并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全部数据采用计算机国际通用的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全部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visfatin、血脂、空腹血糖、年龄、性别、腰臀比等各因素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1 MS组、MS组内与对照组间性别及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内脂素(visfatin)水平M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88±12.7 vs22.36±3.22 ug/L,p<0.01)。对visfatin数值作对数变换以符合正态方差齐性后MS组内正常组、增厚组及斑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5±0.05 vs1.30±0.06,1.89±0.07 vs1.30±0.06,1.93±0.04 vs1.30±0.06,p<0.05),MS组visfatin水平随颈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逐渐增高趋势,其中正常组与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5±0.05 vs1.93±0.04,p<0.05),而正常组与增厚组、增厚组与斑块组仅有增高趋势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颈动脉IMT水平MS组较对照组升高且差异显著(1.12±0.22 vs0.78±0.15 mm,p<0.01),MS组各组IMT均较对照组升高,除正常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7±0.12 vs0.78±0.15 mm,p>0.05),其余各组均与对照差异显著(1.16±0.16 vs0.78±0.15 mm,1.37±0.12 vs0.78±0.15 mm,p<0.05)。MS组内IMT水平逐渐升高,各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增厚组(0.87+0.12 vs1.16±0.16 mm)、正常组与斑块组(0.87±0.12 vs1.37±0.12 mm)、增厚组与斑块组(1.16±0.16 vs1.37±0.12 mm)。
   1.4 MS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C、TG和LDL水平均升高,差异显著(TC:5.06±0.47 vs4.21±0.5lmmol/L,TG:1.76±0.44 vs1.17±0.26mmol/L,LDL:2.87±0.48 vs2.54±0.41mmol/L,p<0.01)。MS组内TC和TG水平随颈动脉病变而逐渐升高(TC:4.73±0.41、5.12±0.46、5.39±0.29mmol/L;TG:1.49±0.45、1.83±0.31、1.99±0.56mmol/L),差异与对照组相比(TC:4.21±0.51,TG:1.17±0.26mmol/L)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增厚组、斑块组差异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增厚组与斑块组差异不显著(TC:5.12±0.46 vs5.39±0.29 mmol/L,TG:1.83±0.31 vs1.99±0.56 mmol/L,p>0.05)。LDL水平MS组正常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2.66±0.44 vs2.54±0.41mmol/L,p>0.05),其余两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90±0.51 vs2.54±0.41mmol/L、3.12±0.34 vs2.54±0.41mmol/L,p<0.05)。增厚组较正常组升高、斑块组较增厚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斑块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2±0.34 vs2.66±0.44mmol/L,p<0.05)。HDL水平MS组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显著(1.09±0.22 vs1.42±0.14 mmol/L,p<0.01)。在MS组内正常组、增厚组及斑块组HDL水平分别为1.14±0.13、1.09±0.25、0.99±0.20 mmol/L,各组间差异均未达统计学显著性,但与对照组相比(1.42±0.14mmol/L)均显著下降(p<0.05)。
   1.5 SBP、DBP、FBG、BMI及WHR MS组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1),其中SBP、DBP、FBG和BMI在MS组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分别与对照组相比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HR在MS组内随颈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递增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除增厚组与正常组间差异不显著外(0.87±0.07 vs0.85±0.08,p>0.05),MS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85±0.08 vs0.94±0.05,0.87±0.07 vs0.94±0.05,p<0.05)。
   2.1对visfatin数值作对数变换以符合正态、方差齐性后,直线相关分析显示MS患者visfatin、TG、WHR、SBP及年龄与颈动脉IMT成正相关,p<0.05,r值分别为0.369、0.319、0.325、0.310、0.327。
   2.2 IMT分别与visfatin、TC、TG、HDL、LDL、FBG、SBP、DBP、WHR、BMI、年龄及性别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最终显示visfatin、TG及年龄进入回归方程:IMT=-2.268+1.3421g(visfatin)+0.192TG+0.009Age,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417、0.375、0.317,提示以上因素中visfatin对IMT影响最大。
   结论:
   1、visfatin水平在M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并随MS患者颈动脉病变程度呈逐渐增高趋势,visfatin与颈动脉IMT成正相关,且在MS正常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中visfatin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IMT尚未出现显著差异,提示visfatin在颈动脉早期病变出现前已发生变化,可能参与颈动脉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2、颈动脉IMT与年龄、WHR、TG、SBP及visfatin成正相关,提示上述因素可能参与M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visfatin、TG及年龄均为颈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因素,其中visfatin水平对颈动脉。IMT的影响最大,有可能成为预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