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分析
【6h】

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随着交通业的发展,高能量的损伤日益增多,临床上臂丛神经损伤,尤其是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多组神经移位修复术是其公认有效治疗方式,其中健侧C7移位修复术被发明20余年来,经多次改进,已成为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重要方法。正因如此,健侧C7移位修复术对健侧肢体的影响成为周围神经外科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一般认为,C7神经根与C6、C8神经根有很高程度的神经交叉支配,使C7神经根的支配区域比较弥散,切断后不会造成健侧上肢严重的不可逆的功能障碍。在临床随访中,也有报道发现切取健侧C7神经根后健侧肢体发生功能障碍及神经源性疼痛,但影响程度各地报道不一,损伤机制尚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探讨。本研究以创伤性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具体损伤情况分期行健侧C7移位及其他多组神经移位修复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肢的恢复情况,并探讨对健侧肢体影响的程度和机制,为扩大健侧C7移位修复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以2004年7月~2010年7月在我院分期行健侧C7移位修复术及其他神经移位修复的全臂丛神经撕脱伤的28例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并进行随访。
   (1)诊断:28例患者通过术前的临床检查、肌电图检测及MRI检查,可初步诊断创伤性臂丛C5~T1的根性撕脱伤,并且经过手术探查、术中肌电及传导测试等得到进一步证实,其中合并同侧膈神经损伤6例,合并副神经损伤1例,合并膈神经和副神经同时损伤7例。
   (2)手术治疗:采用健侧C7神经根及其他动力神经多组神经移位修复术的重建方法。根据修复神经接触面横截面积的大小,选择健侧C7的全根或后股修复患肢的上干、桡神经或正中神经。
   (3)术后随访及评价:本组28例患者,对所有患者都进行了术后健侧肢体功能评价,其中26例随访超过12个月;对患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随访21例,随访时间超过2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健侧各指指腹及患肢的触觉、痛觉和两点辨别觉,患肢神经修复靶肌肉的肌力,并依据英国MRC感觉分级标准及修正的英国MRC肌力分级标准作出综合评定。
   (4)使用SPSS13.0软件对术后3天及术后1年健侧肢体感觉影响分级进行秩和检验,对术后不同时间患侧手指指腹两点辨别觉恢复率进行Chi-Square检验,检验水准a值取0.05。
   结果:
   (1)术后对患肢运动功能恢复随访发现:冈上肌肌力恢复达M2+以上者有3例(3/5),肱二头肌肌力恢复达M2+以上者4例(4/5),屈腕及屈指肌肌力恢复达M2+以上者5例(5/8),三角肌肌力恢复达M2+以上者1例(1/5),肱三头肌肌力恢复达M2+以上者4例(4/12),伸腕肌肌力恢复达M2+以上者3例(3/8)。由于术式选择健侧C7后股移位至患侧正中神经内侧束,所以患肢感觉功能无明显恢复。
   (2)对于健侧肢体的影响:所有患者术后健侧肢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减退。术后3天,健侧肢体感觉无明显影响者1例(B组),达S3+者9例(A组2例,B组7例),S3者11例(A组5例,B组6例),S2者7例(A组5例,B组2例),健侧C7神经根全根移位较单纯后股移位对健侧肢体感觉影响明显(P<0.05);术后1年,健侧肢体感觉无明显影响者16例(A组6例,B组10例),达S3+者5例(A组2例,B组3例),达S3者3例(A组2例,B组1例),达S2者2例(A组1例,B组1例),健侧C7神经根全根移位较单纯后股移位对健侧肢体感觉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对健侧影响最重手指两点辨别觉恢复率随访显示,健侧C7单纯后股移位恢复率较高,统计分析后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4例患者出现健侧肢体运动障碍,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2例(A组1例,B组1例)肱三头肌肌力M5-,2例(A组1例,B组1例)背阔肌肌力M5-,3例(A组1例,B组2例)伸指肌肌力M5-;1例(A组)出现伸指总肌和拇长伸肌肌力M0,4年后随访仍无明显恢复。
   结论: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健侧C7移位修复术是目前修复患肢功能的一种有效可行方法,健侧C7神经根可以提供充足的神经纤维束,用来修复上干、下干、正中神经及桡神经,恢复部分肩外展、屈肘、屈伸腕及屈指功能,是其他神经无法替代的。健侧C7移位术后沿再生神经产生的神经卡压可能是影响前臂肌群恢复效果的一个因素,建议在卡压位置行局部神经松解术,以提高恢复效果。由于健侧C7移位修复术对健侧肢体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当选择该术式时,应根据需要切取健侧C7的长度和粗细,尽量保留前股或前股前外侧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感觉的影响和产生神经根性疼痛的可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