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化浊解毒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6h】

化浊解毒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第一部分化浊解毒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化浊解毒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对胃癌前病变临床症状、胃镜病理学及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方汤剂口服,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口服,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病理学的改善及Hp转阴率情况。并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估,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果:(1)临床症状疗效: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7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镜病理学疗效:治疗组胃镜病理学检查总有效率为78.33%,对照组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抗Hp的疗效:治疗组治疗前Hp阳性41例,治疗后转阴30例,转阴率为73.17%,对照组治疗前Hp阳性39例,治疗后转阴14例,转阴率为35.89%,两组比较Hp转阴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4)治疗的安全性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明显变化,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化浊解毒方可以改善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胃粘膜的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转阴率,说明该方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方剂。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对胃癌前病变模型大鼠胃粘膜APC、P16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化浊解毒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将12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胃复春对照组(C组)、中药高剂量组(D组)、中药中剂量组(E组)及中药低剂量组(F组),每组各2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采用自由饮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溶液(200μg/ml)、灌服盐酸雷尼替丁(28.71mg/(kg·d))及给予高脂高糖饮食12周的联合造模方法复制胃癌前病变的大鼠模型。在造模成功后第二天开始灌胃给药,胃复春对照组给予0.35g/(kg·d)胃复春溶液灌胃,中药高剂量组给予15.06g/(kg·d)化浊解毒方汤剂灌胃,中药中剂量组给予7.53g/(kg·d)化浊解毒方汤剂灌胃,中药低剂量组给予3.77g/(kg·d)化浊解毒方汤剂灌胃,每只老鼠均灌胃2ml,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2ml/d.灌胃。连续给药4周,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被毛、大便、耳朵粘膜的颜色、进食量及活动等一般情况,测量并记录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的体重。治疗结束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小时,断头处死,解剖取胃窦部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经HE染色后观察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情况。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抑癌基因APC、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使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计算各组总面积内的平均光密度值做半定量分析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观察: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胃复春对照组被毛、大便、耳朵粘膜颜色、进食量及活动等一般情况均有所改善,但中药高剂量组及中药中剂量组改善更为明显。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及胃复春对照组的大鼠体重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及中药低剂量组大鼠体重较胃复春对照组增加更为明显(P<0.05)。(2)胃粘膜病理组织学观察: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及胃复春对照组大鼠胃癌前病变发生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胃癌前病变发生率与胃复春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抑癌基因APC、P16蛋白的表达: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及胃复春对照组APC及P16蛋白的表达均较模型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APC及P16蛋白的表达较胃复春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增加(P<0.05)。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的APC及P16蛋白表达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化浊解毒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机制可能与其上调抑癌基因APC、P16的水平,从而增加APC、P16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