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形态与近期预后分析
【6h】

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形态与近期预后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眩晕是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常见和主要症状,以后循环病变最为常见,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217例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血管形态,评估病变血管、病变部位、病变类型与30天预后不良的相关性。
   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2月~2011年8月收入我院神经内科的217例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在入院时、入院后第7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残障量表(MRS)评估,病后30d进行MRS评估,分析患者30d预后。住院期间对所有患者均通过头颅CTA和/或DSA检查其血管情况,其中行DSA检查者84人(部分患者为先行头颅CTA检查,再行DSA检查),其余133名患者行头颅CTA检查。通过以责任病变血管、病变部位、及血管病变类型三方面系统评价血管情况,并与预后不良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预后时将病变部位及血管病变类型两者合并为“血管病变范围及程度”来分析其与预后不良的关系。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及评估期间均接受正规抗血小板治疗等基础药物治疗,部分患者住院期间行血管内支架治疗,30天随访结果大部分通过临床随访获得,少部分通过电话随访得到。最后统计结果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内各亚型间先用卡方检验观察有无差异,然后再将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本次研究变量赋值:“有”赋值为1,“无”赋值为0;数值变量在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分类变量赋值,正常为0,异常为1。以预后良好与否作为因变量(y=0,1)。
   结果:本组217例,病后30d预后不良比例为14.29%,病死率为3.23%,致残率为11.06%。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152名,其中2例患者预后不良,后循环梗死者65名,其中29例患者预后不良。第7日预后不良者41名,30日预后不良者31名,第7-30日之间,14名于7日评价中预后不良的病人经治疗于30日评价中呈预后良好。4例于7日评价中为预后良好的病人因发生新卒中或原有卒中进展而于30日评价中呈预后不良,包括2例在第7日诊断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于出院后出现严重后循环梗死。血管为轻度狭窄或正常的患者共89例,均预后良好,血管检查提示为中度以上狭窄或其他类型的病变者共128例,血管病变阳性率58.99%。病变血管中明确颈内动脉系统病变8例;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2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变占所有血管病变的93.75%。基底动脉病变者41例,其中19例预后不良,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者74例,其中29例预后不良,近段中段与远段同时受累者15例,其中11例预后不良。通过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卡方分析显示:以病变血管、病变部位、病变类型来进行分类的各组比较中,组内各亚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将责任病变血管、病变范围及程度与病后30d预后不良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基底动脉病变(r=1.695,P<0.05)、血管狭窄程度高及多段受累(r=1.662,P<0.05)的患者预后不良。同时将年龄、7日内是否发生脑梗死与病后30d.预后不良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r=1.093,P<0.05)、7日内发生梗死(r=8.351,P<0.005)的患者预后不良。
   结论: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患者预后差异大,大部分近期预后良好,少部分预后差。病变血管、病变部位、及病变类型不同,引起的后循环缺血性事件预后不同。防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及防止已发生的较轻卒中进展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治疗重点,但要达到此目的在患者发病早期行高质量的血管检查,了解血管确切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及必要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