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食管、贲门癌变过程中Dlec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及内镜微创治疗后改变
【6h】

食管、贲门癌变过程中Dlec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及内镜微创治疗后改变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中胃、食管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的前几位,研究其发生、发展机制,将对胃、食管癌的预防控制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癌症的发生是多基因多步骤的过程,DNA甲基化作为一种表观遗传学因素对癌症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食管、贲门正常组织、癌前病变组织及癌变组织中Dlec1(Deleted in Lung andEsophageal Cancer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以了解Dlec1基因甲基化及在食管、贲门癌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癌症主要经历炎症-癌前病变-浸润癌的过程。发现癌前病变并进行阻断性治疗对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观察癌前病变治疗前后甲基化状态的改变,以期逆向推断Dlec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癌症的关系,并为内镜微创治愈癌前病变提供分子学依据。
  方法:
  1、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河北省太行山南麓食管癌高发区病例。食管正常组织(Esophageal normal tissue,ENT)26例,食管鳞状上皮轻、中度不典型增生(Esophageal mild or moderate dysplasia,EDYSⅠ~Ⅱ)组织26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Esophageal severedysplasia/carcinoma in situ,EDYSⅢ/CS)组织3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28例,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组织内镜微创治疗修复后(Esophageal moderate orsevere dysplasia after resection,EDYSⅢ/CSAR)组织21例;贲门正常(Gastric cardia normal tissue,GCNT)组织22例,贲门腺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Gastric cardia glandular epithelium low-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GCLGIEN)组织27例,贲门腺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Gastriccardia glandular epithelium high-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CHGIEN)组织34例,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组织2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内镜微创治疗修复后(Gastric cardiaglandular epithelium high-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fterresection,GCHGIENAR)组织20例;通过活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检测病灶部和胃窦部幽门螺杆(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情况,同时搜集个人史、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并排除其他肿瘤性疾病。所有病历组织标本通过内镜活检取得,提取DNA后,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方法检测各组病历DLEC1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情况。所有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应用行×列表x2检验及四格表x2检验比较各指标的相互关系,检验水准α=0.05。
  2、对EDYSⅢ/CS及CHGIEN患者给予内镜超声检查,如病变仅位于粘膜层,行内镜微创治疗。术后嘱患者定期随访,检查局部愈合情况及病变改变情况,同时行病理活检。病理检测未发现异性细胞后留取标本。
  结果:
  1.食管癌,癌前病变治疗前后各指标的情况
  1.1 DLEC1甲基化率
  ESCC组织甲基化率为75.0%(21/28),EDYSⅢ/CS组织甲基化率为61.11%(22/36),EDYSⅠ~Ⅱ组织甲基化率为34.62%(9/26),ENT组织甲基化率为7.69%(2/26),EDYSⅢ/CSAR组织甲基化率为9.52%(2/21)。ESCC高于EDYSⅢ/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78,P=0.240);EDYSⅢ/CS高于EDYSⅠ~Ⅱ及EDYSⅢ/CS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9,P=0.039及x2=14.280,P<0.001);EDYSⅠ~Ⅱ高于ENT(x2=5.65,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 EDYSⅢ/CS患者饮酒史与ESCC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87,P=0.019)。其他食管癌,癌前病变患者各组别性别、年龄、吸烟史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H.pylori感染情况
  ESCC患者胃窦部H.pylori感染率为60.71%(17/28),EDYSⅢ/CS为52.78%(19/36),EDYSⅠ~Ⅱ为38.46%(10/26),ENT为26.92%(7/26)。ESCC、EDYSⅢ/CS分别与EN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3,P=0.013及x2=4.144,P=0.042);ESCC、EDYSⅢ/CS及EDYSⅠ~Ⅱ三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38,P=0.254)。
  2.贲门癌,癌前病变治疗前后各指标的情况
  2.1 DLEC1甲基化率
  GCA组织甲基化率为60.7%(17/28),GCHGIEN组织甲基化率为58.82%(20/34),GCLGIEN组织甲基化率为55.6%(15/27),GCNT组织甲基化率为9.1%(2/22),GCHGIENAR甲基化率为10%(2/20)。GCA、GCHGIEN及GCLGIEN分别高于GCN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51,P<0.001;x2=13.936,P<0.001;x2=11.551,P=0.001)。GCA、GCHGIEN及GCLGIEN三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4,P=0.926)。GCHGIEN显著高于GCHGIEN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75,P=0.003)。
  2.2贲门癌,癌前病变各组别其性别、年龄、烟酒史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H.pylori情况
  GCA患者胃窦部H.pylori感染率为64.29%(18/28),GCHGIEN为61.76%(21/34),GCLGIEN为44.44%(12/27),GCNT为22.73%(5/22)。GCA、GCHGIEN分别与GCN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66,P=0.003及x2=8.184,P=0.004)。GCA、GCHGIEN与GCLGIEN三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59,P=0.265)。
  GCA患者病灶部H.pylori感染率为71.43%(20/28),GCHGIEN为70.59%(24/34),GCLGIEN为74.07%(20/27),GCNT为27.27%(6/22)。GCA、GCHGIEN与GCLGIEN分别高于GCN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24,P=0.02;x2=10.076,P=0.02;x2=10.661,P=0.001)。GCA、GCHGIEN与GCLGIEN三者间比较无差异(x2=0.095,P=0.954)。
  GCLGIEN病灶部与胃窦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09,P=0.027)。
  3.食管与贲门病变对比
  3.1 DLEC1甲基化率
  ENT与GCNT、EDYSⅠ~Ⅱ与GCLGIEN、EDYSⅢ/CS与GCHGIEN、GCA与ESCC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31,P=0.861;x2=2.344,P=0.126;x2=0.038,P=0.845;x2=1.310,P=0.252)。
  3.2 H.pylori情况
  ENT与GCNT、EDYSⅠ~Ⅱ与GCLGIEN、EDYSⅢ/CS与GCHGIEN、GCA与ESCC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112,P=0.738;x2=0.195,P=0.695;x2=0.577,P=0.448;x2=0.076,P=0.783)。
  结论:
  1.食管病变
  1.1食管病变中,DLEC1的甲基化率随病变程度的不断加重而增高,其可能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
  1.2食管癌前病变经内镜治疗修复后甲基化率明显低,逆向推断DLEC1的异常高甲基化状态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可以作为内镜微创治愈早期食管病变的分子学证据。
  1.3 EDYSⅢ/CS与ESCC组织DLEC1甲基化率无明显差异,提示EDYSⅢ/CS组织已具有癌的某些性状,势必向癌的方向的发展,临床上应按早期癌来处理。
  1.4饮酒史阳性是ESCC的易感因素。
  1.5 H.pylori感染情况
  ESCC和EDYSⅢ/CS与ENT胃窦部H.pylori感染率比较存在差异,提示胃窦部H.pylori感染参与食管癌的发生。ESCC、EDYSⅢ/CS与EDYSⅠ~Ⅱ胃窦部H.pylori感染无差异,提示胃窦部H.pylori感染对食管癌的发展影响不大。
  2.贲门病变
  2.1 GCA、GCHGIEN及GCLGIEN组织DLEC1甲基化率明显高于GCNT组织,提示DLEC1基因甲基化可能是参与贲门癌变的因素之一。
  2.2 GCLGIEN、GCHGIEN及GCA组织中DLEC1甲基化率不断升高,但三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合2.1观点,提示DLEC1的高甲基化状态可能只与贲门癌的发生有关,与发展关系不大。
  2.3 GCHGIEN组织治疗前DLEC1甲基化率明显高于GCHGIENAR的甲基化率,逆向推断DLEC1的异常高甲基化状态与贲门癌的发生有关,其可以作为内镜微创治愈早期贲门病变的分子学证据。
  2.4 H.pylori感染情况
  GCHGIEN及GCA明显大于GCNI胃窦部的感染率,提示胃窦部H.pylori感染参与贲门癌的发生。GCA、GCHGIEN与GCLGIEN胃窦部H.pylori感染无差异,提示胃窦部H.pylori感染对贲门癌的发展影响不大。
  GCHGIEN及GCA明显大于GCNT病变部的感染率,提示病变部H.pylori感染参与贲门癌的发生。GCA、GCHGIEN与GCLGIEN病变部H.pylori感染无差异,提示病变部H.pylori感染对贲门癌的发展影响不大。
  GCLGIEN患者病灶部H.pylori的感染率明显高于胃窦部,提示检测局部H.pylori感染的重要性。
  3.食管与贲门病变对比
  食管与贲门病变组织对比发现,各级别DLEC1甲基化率及胃窦部H.pylori感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提示DLEC1甲基化率及H.pylori感染对食管鳞癌与贲门腺癌是同样的危险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