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颌牵引应力分布三维有限元分析及Angle'sⅢ错牙合上颌前牵引临床矫治研究
【6h】

上颌牵引应力分布三维有限元分析及Angle'sⅢ错牙合上颌前牵引临床矫治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在众多的Ⅲ类错(牙合)矫治方法中,上颌前牵引是治疗Angle,sⅢ骨性类错(牙合)的有效手段,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生长发育高峰前期进行上颌前牵引矫治可以较好的改善Ⅲ类凹面型。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提高前方牵引的矫治效果,不断探讨上颌前牵引的影响因素,改善上颌前牵引矫治器装置,以期获得较好的骨骼变化,达到改善凹面型目的。牵引力方向、力值、施力位点都对牵引效果有影响。前牵引加载不当会造成牙移位和骨移动不等量,牙不协调移位和颌骨不当旋转,面中凹陷得不到有效改善。上颌前牵引方向、力值、牵引位点对颅面骨骼、骨缝、牙齿有怎样的影响,力学加载方式的不同对Angle’sⅢ骨性类错(牙合)的矫治会有哪些影响,如何在矫治过程中根据骨性类错(牙合)发生的部位判断加力方式,包括加力的大小、加力方向及施力点的位置是我们急需理清的问题。
  本文通过儿童头部标本铣切和CT扫描等手段,建立层厚0.1mm的儿童头部标本数据集;利用CT数据集,参考铣切数据集,通过Mimics、Geomagic、ANSYS软件建立包含骨缝和牙齿的儿童颅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在腭中缝打开和非打开两种状态下,不同力值和不同牵引方向加载后,应力在颅面的各骨骼、牙齿的分布;分析面中份在不同工况前牵引作用下骨骼和牙齿变化;探讨上颌前牵引方向、力值以及扩弓等对应力分布影响与颌骨、牙齿变化的关系,为临床Angle’sⅢ骨性类错牙合面中份发育不足前牵引矫治提供实验依据,以获得最大的骨骼效应,特别是可以引起面中1/3的上1/2全部向前移位,克服牙承力支抗丧失问题,防止上前牙唇倾代偿。
  方法:
  第一部分儿童头部标本薄层断面数据集的建立
  1标本选择:头部标本由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标本为男性,8岁,身高1.35米,体重27Kg,发育中等,无重大疾病及畸形。
  2 CT图像获取:冷冻24小时后标本进行头颅不螺旋CT扫描,获取体层影像。扫描间距均为0.625mm。共获368张CT图像,每张图像大小515K,共占空间大小185MB。数据以DICOM格式储存。
  3头颅标本铣切及数据采集
  3.1头颅标本铣切:根据标本铣切要求,设计特制的长方体形铝制模具用于容纳解剖标本与包埋剂,在两个侧壁上分别按对称位置加工定位杆的安放位置。5%的明胶溶液加粉红水彩染料充填定位杆。调整冻硬的铣切标本的位置,尽量使标本位于模具内正中位置,周围以蓝色明胶冰块固定,保持铣切面与耳眦线一致。用3%的明胶溶液加食用蓝色染色剂作为包埋剂分8次填充蓝色明胶溶液,每次填充完毕后都将包埋容器放入-75℃的冰箱内使明胶凝固并冻硬。直至冷冻明胶液液面稍超过容器内的上定标线。标本容器整体置于-75℃低温库中,密闭冰冻30天至明胶包埋液完全冻结为一个明胶立方冰体。完成标本的冰冻包埋固定。在-13℃恒温的低温实验室中进行铣切。铣切层厚为0.1mm。
  3.2数据采集:采用佳能EOS-1DS MarkⅡ数码摄像机获取标本的横断面解剖图像信息。焦距0.60m;像素:4992×3328;数码相机获取的图像数据格式为.RAW(原始图像数据储存格式),经格式转换为.PSD图像格式(标签图像文件格式)和.JPG格式(位图文件格式)。
  4图像的分割和提取
  4.1头颅表面图像的分割和提取
  将获得的数据集图像导入photoshopCS310.0软件中,使用图像中各种处理工具进行全手工勾勒轮廓和分割颅面表面图像,将颅骨从杂乱背景中分割出来,统一换为黑色背景。
  4.2上颌骨、颧骨、下颌骨表面图像的分割和提取
  将4.1提取的黑背景头颅表面数据集图像导入photoshopCS310.0软件中,使用图像处理软件中各工具进行全手工勾勒每一张图像中的上颌骨、颧骨、下颌骨轮廓,将上颌骨、颧骨、下颌分别从整个头颅图像中分割提取出来,另存。
  第二部分单独定义骨缝的儿童颅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1三维实体IGES格式的初建
  将所得DICOM数据文件依次在Mimics、Geomagic9.0中处理生成的颅面骨骼、骨缝牙齿的3D模型,以IGES格式存储。包含结构如下:
  颅面骨骼-颅面所有骨骼;牙齿-中切牙和乳切牙、第一乳磨牙、第一恒磨牙;颅面骨缝-腭中缝、颧上颌缝、额上颌缝、颧额缝、颧颞缝。
  2 ANSYS13.0软件中进行建模
  将9个IGES格式文件按XYZ坐标系导入ANSYS13.0软件。设置模型网格单元参数。腭中缝设想为打开与未打开时的两种状况。采用10节点四面体单元——SOLID187建模。网格大小的划分分为两个规格,四面体边长为2.2mm(骨骼及牙齿)和1.6mm(骨缝)。至此,含有九条骨缝、八颗牙齿的颅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完成。模型自几何模型至建模完成程序大约历时30分钟左右。
  第三部分上颌前牵引方式对面中份骨骼及牙齿应力分布的影响
  1模型建立同第二部分
  2材料参数设定:
  3分析条件假设:对颅面施加面约束及对称约束。在模型枕骨大孔周所有的节点进行三向平移和旋转约束。
  4加载方式:模拟腭中缝打开与不打开两种状况,分别计算了F值为200g和500g、θ方向角为分别为牙合平面前下0°、15°、30°、45°的施力过程,一共16种工况。
  5应力分析:16种工况下颅面骨骼、骨缝、牙齿的应力分析。
  第四部分 Angle’sⅢ错(牙合)面中份发育不足前牵引矫治疗效分析
  1病例选择:选取面中份发育不足的AnglesⅢ类骨性反(牙合)40例,年龄8.12岁,平均10.3岁;ANB<0°,双侧后牙近中关系,下颌不能后退至对刃。按照Baccetti T改良颈椎分析法选取椎体发育处于Cvs1、Cvs2和Cvs3期的患者
  2分组:40个病例分为A、B两组,椎体发育处于Cvs1和Cvs2期的患者为A组,椎体发育处于Cvs3期的患者为B组,每组各20例;A、B两组组内再随机分别分为a、b两小组,a组治疗行上颌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RME)+前方牵引(maxillary protraction)矫治;b组单纯前方牵引进行矫治,不配合扩弓。每小组各10例,小组名为1组(小骨龄扩弓组Aa)、2组(小骨龄非扩弓组Ab)、3组(大骨龄扩弓组Ba)、4组(大骨龄非扩弓组Bb)。
  3矫治:所有病例均进行配合或不配合RME的前牵引矫治,前方牵引单侧施力300-600g,牵引方向为向前下方与(牙合)平面成20-40°角,施力点在两侧尖牙腭侧5-8mm处,每天戴用12-14小时。
  4矫治完成标准:①牵引时间6-12个月(不超过12个月);
  ②侧貌改善,前牙反(牙合)解除;
  ③磨牙为中性关系或远中尖对尖关系;
  ④前牙覆盖达到2mm左右为止。
  5矫治效果评价:每组治疗前(T0)后(T1)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使用Winceph8.06测量软件进行测量,每片测量三次,取平均值,前牵引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各指标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之差,即T0-T1=⊿ T。
  6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6.1使用均数的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即T0和T1有无统计学差异。
  6.2使用单因素ANOVA分析对四组进行两两比较。即各组⊿ T的两两比较,观察扩弓和骨龄对前方牵引的影响。
  结果:
  第一部分儿童头部标本薄层断面数据集的建立
  1儿童头部标本薄层断面数据集共包括2150张。
  存为三种不同格式:
  RAW格式,4992*3328像素,每张图片约20.4MB大小,共42.83GB;
  PSD格式,4992*3328像素,每张图片约50MB大小,104.98GB;
  JPG格式,4992*3328像素,每张图片约375.8KB大小,789.03MB。
  2其中:
  上颌骨,图片编号392-944,共552张,长度为5.52厘米;
  下颌骨-图片编号33-916,共883张,长度为8.83厘米;
  颧骨-图片编号616-940,共324张,长度为3.24厘米;
  鼻骨-图片编号804-890,共86张,长度为0.86厘米。
  第二部分单独定义骨缝的儿童颅面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儿童颅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共划分775700个单元和1173588个节点。
  2构建单独定义骨缝:腭中缝、颧上颌缝、额上颌缝、颧额缝、颧颞缝。
  3构建单独定义骨缝的儿童颅面三维有限元模型
  第三部分上颌前牵引方式对面中份骨骼及牙齿应力分布的影响
  1不同角度下模拟加载前方牵引后颅面力学特征分析
  0°、15°、30°、45°四种不同角度下的应力分布在两种不同力学参数,两种不同工况下,力学特征随角度变化趋势相似。
  等效应力云图显示:在0°、15°、30°时分布区域是相同的,力量分布于鼻梁及鼻翼外侧部。45°时等效应力分布区域减小。
  三维方向应力云图显示:矢状方向上以向前的力量为主,其中30°时应力出现明显的集中分布:鼻梁部并向上覆盖过鼻额-额颌缝、眉弓上0.5mm、鼻翼外侧位;0°时应力集中区域较30°缩小。但0°时非应力集中区和应力集中区的受力值是30°时的2-3倍;而15°、45°时受力均匀分布。垂直方向上,随角度加大,应力值逐渐加大;应力出现明显的集中处分布:鼻梁部并向上覆盖过鼻额-额颌缝、眉弓上0.5mm、鼻翼外侧位,与向下的应力集中区与矢状方向上受力相符。不同的力学参数和力值下,出现应力集中分布不同。在0°、15°时面中部组织出现向上的应力集中区,30°、45°则未见。
  三维方向位移云图显示:模拟前牵引力学加载后颅面表现出向前、下移位。矢状方向上,面部以向前的位移为主,各牵引角度向前位移的范围均包含腭中缝、鼻额-额颌缝、颧上颌缝、部分颧骨、部分蝶骨、腭骨、鼻骨、上颌骨、牙齿;30°、45°的牵引位移云图还包括颧额缝、颧骨、部分额骨及大部分颅底的骨骼;颧颞缝大部分显示向后的位移。垂直方向上,0°牵引方向表现了最大的向上的位移。
  2不同参数下模拟加载前方牵引后颅面力学特征分析
  不同参数下,相同角度的力学分布特征相似,差异表现为:力学参数越大,非应力集中区的应力数值越大,应力集中区应力数值越小。
  3不同加载力值前方牵引后颅面力学特征分析
  不同加载力值下,相同角度的力学分布特征相似,差异表现为力值越大,骨骼、骨缝、牙齿受力越大,按系数相应成倍增长。
  综上所述,前方牵引在0°时面中部组织出现向前、上、外的应力反映;30°时面中部组织出现向前、下的应力反映;15°时应力反映介于二者之间;45°出现了较大的垂直向应力反映。
  在腭中缝力学参数较小的工况下,30°的牵引方向可以更好的引起面中1/3的上1/2出现应力集中区,该角度引起的应力可以打开鼻额-额颌缝、牵引鼻梁周围骨骼、鼻翼外骨骼向前下移位,达到改善Ⅲ类凹面型的目的,最大的实现骨骼效应,同时,没有出现上颌牙齿大面积应力集中,避免牙齿支抗丧失;腭中缝参数小比腭中缝参数大者越能更好的实现良好的骨骼效应。0°的牵引方向虽然能够实现面中份骨骼的向前移位,但是,也出现了面中份骨骼的逆时针旋转,将引起牙槽骨和牙齿的前上移位,出现过多的牙齿唇倾代偿效应。
  第四部分 Angle’sⅢ错(牙合)面中份发育不足前牵引矫治疗效分析
  1矫治前后硬指标结果显示:
  1、3组在经过扩弓配合前方牵引进行矫治后,颅面代表面中1/3位点的A、Ns、Ss、Zy、Zm各点随前下的前方牵引力量向前向下移位,其中向前移位全部具有统计学意义;下颌平面向下向后旋转,B点向下向后移位;上下颌骨的综合变化产生了前方牵引后的骨骼效应,使面型得到极大改善,凹面型变为直面型,甚至稍突的面型;面中1/3全部向前移位,包括目前临床上最关注的面中1/3的上1/2的向前移位面型改变。第2组治疗前后的疗效不如第1组,但较第4组疗效好。
  2矫治前后牙齿指标结果显示:
  1、2、4组的上前牙唇倾度减小,但上前牙切缘距较治疗前增大,说明牙齿整体随颅面向前向下移位,没有出现牙齿在颌骨内移位的现象,克服了以往研究中出现的上前牙唇倾代偿效应;而3组上前牙唇倾度加大,说明上牙列支抗的丧失,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加力大的原因,有一些病例在临床矫治中加载超过500g/侧的前下力量,均出现了牙齿支抗丧失。
  3矫治前后软组织指标结果显示:
  1、3组进行矫治后,代表颅上颌软组织的指标A’、TN、SN、Zy’、TUL等各点均向前下移位,代表下颌软组织的SB、TC、TLL点向下向后移位,上述各指标的变化相互作用改善Ⅲ类凹面型软组织,对患者达到整形目的。第2组治疗前后疗效不如第1组,但较第4组疗效好。
  4各组间治疗后疗效比较:
  4.1硬组织指标四组变化的比较:
  单纯表示颅上颌和下颌的测量指标四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将上颌与下颌的变化联合后,可以出现有意义的变化。扩弓在大骨龄组对A、Rhi、O、Ns、Ss、Zy、Zm标志点向前,B、Pg标志点向后有影响(P<0.05);在小骨龄组,扩弓对这些指标变化差异没有意义。在扩弓组,骨龄对于A、Rhi、O、Ns、Ss、Zy、Zm标志点向前,B、Pg标志点向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非扩弓组,骨龄对其影响大部分有统计学意义。
  上下前牙角度在四组无统计学意义。
  RME和小骨龄加重前方牵引后下颌骨顺时针旋转。
  4.2软组织指标四组变化的比较:
  软组织随硬组织变化。单纯表示颅上颌软组织和下颌软组织的测量指标无统计学意义,但将上颌与下颌的变化联合后,可以出现统计学意义,即扩弓在大骨龄组对TN、SN向前,SB、TC向后有影响,在小骨龄组,扩弓对这些指标变化没有意义。
  鼻唇角、TUL-E、TLL-E在治疗前后无差别。
  结论:
  1.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儿童颅颌面断层铣切解剖数据集(构建了儿童数字化颅面部)。数据集铣切层厚为0.1mm,是目前国内外切片最薄、头部信息量最大的儿童头部标本断面数据集,可以为儿童头颅部相关研究提供解剖学基础。
  2.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骨缝单独定义的颅面三维有限元模型,是目前国内外网格划分最细、相似度最高的颅面三维有限元模型,为颅面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更为精确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3.腭中缝打开与前方牵引的效果有关,腭中缝打开者可以产生更大的骨骼效应和保护上牙列支抗避免丧失。但腭中缝打开与应力分布趋势无明显关系。
  4.0°的前牵引方向在鼻额-额颌缝和腭中缝主要表现为向前上的应力,前方牵引方向超过(牙合)平面下15°时(在45°之内),颧上颌缝和颧额缝主要表现为向前下的应力,并且随着角度增大,向下的应力值增大。而颧颞缝主要是受到向后的应力。
  5.面中份骨骼在前牵引角度为0°、15°时,表现为逆时针旋,在30°、45°时为顺时针旋转,克服了牙齿唇倾代偿效应。
  6.前方牵引的效果应该将加载力量和方向同时考虑,前方牵引力,可以引起较好的骨骼效应,最大效果的改善面型,特别是面中1/3的上1/2全部向前移位,并克服牙承力支抗丧失问题,完全防止上前牙唇倾代偿效应。
  7.在治疗中,anglesⅢ类错(牙合)畸形应该视畸形的部位给予不同的加力方向,面中1/3上1/2发育不足的病例采用15°~45°的前牵引方向,特别是给予30°的牵引力方向;而单纯牙槽突发育不足或牙齿较正常舌倾的病例,应该给予0°~15°的牵引方向,以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8.骨龄对前方牵引疗效有影响,呈负相关,骨龄越大,前方牵引效果越差。但这一负相关现象可以通过扩弓配合前方牵引来消除。扩弓对前方牵引疗效有正向影响,与骨龄无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