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机制及替米沙坦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6h】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机制及替米沙坦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脑血管病是造成中国居民死亡的第一原因和成年年人残疾的第一原因,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占80%。研究表明,脑缺血触发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级联反应,包括能量代谢异常、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自由基生成、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等,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神经细胞凋亡/死亡,破坏血脑屏障形成脑水肿,并最终导致神经功能缺失。在脑缺血后复杂的病理损伤机制中,炎症反应是继发性脑损伤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尽管目前对缺血性脑损伤机制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但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除了极少数脑缺血患者在超早期经过溶栓治疗取得满意效果外,绝大多数患者将面临残疾甚至死亡的厄运。探讨有效阻止缺血性脑损伤机制,保护神经细胞的方法,是目前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尽管已经有多种药物经过实验研究,证明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等作用,但多数未能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使理论和实践大大脱节。替米沙坦是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类(angiotensin type1receptor blocker,ARB)降血压药物。近年来,动物和临床实验发现,替米沙坦不仅能够有效治疗高血压、保护靶器官和减轻心室重构,还能够对脑缺血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能够显著减轻脑梗死体积、脑水肿和继发性脑损伤,其机制多与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prolix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γ)有关。国内外多项研究证明,PPARγ是一个关键性核转录因子,与其激动剂或者配体结合后活化,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神经保护等多重作用。替米沙坦是唯一一种具有活化PPARγ功能的ARB类药物。结合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实际需要,替米沙坦可能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但替米沙坦的作用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永久性局灶脑缺血模型,分别对炎症反应代表性因子PPARγ、NF-κB、Egr-1和MMP-9,神经保护因子PEDF,和以Claudin-5为代表的血脑屏损伤程度等方面进行动态观察,并应用PPARγ激动剂替米沙坦和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进行干预,观察上述各因子的变化,以及评价神经功能缺失、脑水肿和梗死体积等。以PPARγ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脑缺血后脑损伤机制及替米沙坦的脑保护作用机制。
  本研究将分三部分对上述内容进行探讨,各部分内容概述如下。
  第一部分大鼠脑缺血后炎症反应及替米沙坦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动态观察PPARγ、NF-κB、Egr-1和MMP-9等在大鼠脑缺血后的表达变化,探讨替米沙坦的抗炎作用机制。
  方法:应用Longa等的线栓法建立MCAO大鼠模型,采用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230 g~250 g。实验1: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和手术组(MCAO),手术组按照MCAO术后不同时间点分为3h、6h、24h、48h、72h5个亚组。实验2: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溶剂对照组(Vehicle)、替米沙坦组(Telmisartan)及替米沙坦+GW9662组(Telmisartan+GW9662)。替米沙坦30mg/kg于MCAO手术前1h以灌胃方式给予,以防止大鼠麻醉时呕吐;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替米沙坦+GW9662组于MCAO手术前1h以灌胃方式给予30 mg/kg替米沙坦,术后立即腹腔注射4mg/kg GW9662。将各组大鼠分别于相应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后断头处死,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qR-T PCR来观察脑缺血后PPARγ、NF-κB、Egr-1和MMP-9等mRNA和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评价患侧脑水肿。
  结果:MCAO组大鼠脑缺血后自24h开始,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持续并进行性加重至所观察到的72h,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自脑缺血24h开始,PPARγ表达呈明显减少趋势,而NF-κB、Egr-1、MMP-9等呈明显增加趋势,且持续至本研究所观察到的72h,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替米沙坦干预组与溶剂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缺失有明显改善,脑水肿明显减轻、梗死体积明显减小,保护性因子PPARγ等表达明显增加,而NF-κB、Egr-1、MMP-9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GW9662组与替米沙坦组比较,神经功能缺失有明显加重、脑水肿和梗死体积增加,并且PPARγ表达明显减少,而NF-κB、Egr-1、MMP-9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剂对照组和替米沙坦+GW9662组比较无差别。
  结论:大鼠脑缺血早期炎症反应迅速出现,脑缺血后24h开始明显出现,并持续至所观察的72h,炎症反应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相关性。替米沙坦单独和联合GW9662干预表明,PPARγ,是炎症反应的关键性调控基因。替米沙坦通过激活PPARγ,下调NF-κB、Egr-1和MMP-9,显著抑制了炎症反应,减轻脑缺血体积和脑水肿,改善了神经功能缺失。
  第二部分大鼠脑缺血后PEDF表达变化及替米沙坦调节机制的研究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脑缺血后PEDF的表达变化,探讨替米沙坦的脑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应用Longa等的线栓法建立MCAO大鼠模型,采用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230g~250g。实验1: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和手术组(MCAO),手术组按照MCAO术后不同时间点分为3h、6h、24h、48h、72h5个亚组。实验2: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溶剂对照组(Vehicle)、替米沙坦组(Telmisartan)和替米沙坦+GW9662组(Telmisartan+GW9662)。替米沙坦30mg/kg于MCAO手术前1h以灌胃方式给予,以防止大鼠麻醉时呕吐;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替米沙坦+GW9662组于MCAO手术前1h以灌胃方式给予30mg/kg替米沙坦,术后立即腹腔注射4mg/kgGW9662。将各组大鼠分别于相应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后断头处死,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qR-TPCR来观察脑缺血后PEDF的mRNA和蛋白水平动态变化,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评价患侧脑水肿。
  结果:MCAO组大鼠脑缺血后自24h开始,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持续并进行性加重至所观察到的72h,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自24h开始,PEDF表达呈明显减少趋势,持续至本研究所观察到的72h,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替米沙坦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缺失有明显改善,脑水肿明显减轻、梗死体积明显减小,神经保护因子PEDF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GW9662组与替米沙坦组比较,神经功能缺失有明显加重、脑水肿和梗死体积增加,并且PEDF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剂对照组和替米沙坦+GW9662组比较无差别。
  结论:首次证明局灶性脑缺血早期,神经保护因子PEDF开始显著减少,可能是神经功能缺失、脑水肿等缺血性脑损伤的原因之一。首次通过大鼠脑缺血模型证明,核转录因子PPARγ是PEDF的上游调控基因,上调PEDF是是替米沙坦脑保护机制之一。替米沙坦干预通过激活PPARγ上调PEDF的表达,明显改善了脑缺血的神经功能缺失、脑水肿,减小了梗死体积。
  第三部分大鼠脑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及替米沙坦血脑屏障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脑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评价替米沙坦对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应用Longa等的线栓法建立MCAO大鼠模型,采用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230 g~250 g。实验1: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和手术组(MCAO),手术组按照MCAO术后不同时间点分为3h、6h、24h、48h、72h5个亚组。实验2: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溶剂对照组(Vehicle)、替米沙坦组(Telmisartan)和替米沙坦+GW9662组(Telmisartan+GW9662)。替米沙坦30mg/kg于MCAO手术前1h以灌胃方式给予,以防止大鼠麻醉时呕吐;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替米沙坦+GW9662组于MCAO手术前1h以灌胃方式给予30mg/kg替米沙坦,术后立即腹腔注射4mg/kgGW9662。血脑屏障通透性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成分Claudin-5进行评价。将各组大鼠分别于相应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后断头处死,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qR-T PCR来观察脑缺血后Claudin-5以及MMP-9的mRNA和蛋白水平动态变化,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评价患侧脑水肿。
  结果:MCAO组大鼠脑缺血后自24h开始,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持续并进行性加重至所观察到的72h,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自24h开始,Cludin-5表达呈明显减少趋势,持续至本研究所观察到的72h,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时,MMP-9表达显著升高(P<0.05)。术后24h,替米沙坦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缺失有明显改善,脑水肿明显减轻、梗死体积明显减小,Cludin-5表达明显增加,MMP-9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GW9662组与替米沙坦组比较,神经功能缺失有明显加重、脑水肿和梗死体积增加,Cludin-5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剂对照组和替米沙坦+GW9662组比较无差别。
  结论:局灶性脑缺血早期,血脑屏障通透性显著增加是导致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脑水肿形成的直接原因。替米沙坦干预通过激活PPARγ、抑制MMP-9、上调Cludin-5的表达,保护了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因此改善了脑缺血的神经功能缺失、脑水肿,减小了梗死体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