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白藜芦醇减轻大鼠代谢综合征诱导前列腺增生机制的研究
【6h】

白藜芦醇减轻大鼠代谢综合征诱导前列腺增生机制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代谢综合征动物模型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代谢综合征对前列腺增生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白藜芦醇对前列腺增生的治疗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白藜芦醇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前列腺增生症和代谢综合征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课题选用wistar大鼠,建立大鼠代谢综合征模型,观察代谢综合征对前列腺的影响,了解高胰岛素血症和中心性肥胖能否导致前列腺增生症;并观察应用白藜芦醇干预,能否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前列腺增生,同时与匹格列酮相比较,探讨其是否通过改善高胰岛素血症而改善前列腺增生,及其是否参与PPARγ途径,以及通过PPARγ下游何种信号通路起作用,从而探讨代谢综合征诱发前列腺增生症的机制及白藜芦醇治疗效果。
  本文主要分四部分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 代谢综合征模型建立
  目的:建立代谢综合征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代谢综合征导致前列腺增生及白藜芦醇对前列腺增生的影响奠定基础。是否出现胰岛素抵抗这一代谢综合征核心要素为造模成功的标志。
  方法:健康雄性SPF级wistar大鼠2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作两组:高脂喂养组(n=15)应用60%纯化型高脂饲料喂养,正常喂养组(n=5)应用与60%纯化型高脂饲料匹配的对照饲料喂养,持续9周。第9周末,测定两组动物空腹血脂水平、胰岛素水平及血糖浓度。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评估法(HOMA-IR)用于评价个体的胰岛素抵抗水平。HOMA-IR=空腹血糖(FPG,mmol/L)×空腹胰岛素(FINS,uIU/ml)/22.5。
  结论:高脂喂养组大鼠的血浆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通过高脂喂养可以导致大鼠的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升高,标志着代谢综合征核心要素胰岛素抵抗建立。
  第二部分 代谢综合征对前列腺增生的影响
  目的:高脂喂养建立代谢综合征模型,测定实验终末动物血糖、血脂水平,测量大鼠体重、前列腺绝对重量、前列腺指数、内脏脂肪重量等,观察高脂喂养模拟的高胰岛素血症及内脏性肥胖,能否导致大鼠前列腺增生症,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前列腺标本分作两份,左腹侧叶进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1.生化指标
  1.1 血脂水平
  1.1.1 血浆总胆固醇,代谢综合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1.2 血浆总甘油三酯,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1.1.3 血浆高密度脂蛋白,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1.1.4 血浆低密度脂蛋白,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1.1.5 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糖代谢相关指标
  1.2.1 空腹血浆胰岛素,代谢综合征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2 空腹血糖,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1.2.3 HOMA-IR,代谢综合征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身体测量参数
  2.1 体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
  2.2 前列腺绝对重量,代谢综合征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 内脏脂肪重量,代谢综合征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4前列腺指数,代谢综合征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高脂喂养大鼠的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及内脏脂肪重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高脂喂养可以形成代谢综合征的最基本的两要素: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内脏性肥胖。出现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内脏性肥胖的大鼠,其前列腺绝对重量、前列腺指数均较对照组增高,说明代谢综合征可以诱导出现前列腺增生症。
  第三部分 白藜芦醇对前列腺增生的治疗作用
  目的:高脂喂养建立代谢综合征模型,应用白藜芦醇和匹格列酮干预,测定实验终末动物血糖、血脂水平,测量大鼠体重、前列腺绝对重量、前列腺指数、内脏脂肪重量等,观察应用白藜芦醇,能否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及内脏性肥胖,能否改善该因素导致的前列腺增生症,同时与匹格列酮相比较。
  方法:前列腺标本分作两份,左腹侧叶进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
  1.生化指标
  1.1 血脂水平
  1.1.1 代谢综合征组、白藜芦醇组及匹格列酮组的血浆总胆固醇,两两比较,白藜芦醇组与代谢综合征组比较总胆固醇水平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1.2 血浆总甘油三酯,两两比较:白藜芦醇组与代谢综合征组相比甘油三酯水平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1.1.3 血浆高密度脂蛋白,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1.1.4 血浆低密度脂蛋白,两两比较,白藜芦醇组低密度脂蛋白低于代谢综合征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白藜芦醇组低密度脂蛋白低于匹格列酮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代谢综合征与匹格列酮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1.5 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两两比较:白藜芦醇组极低密度脂蛋白低于代谢综合征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匹格列酮组极低密度脂蛋白低于代谢综合征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白藜芦醇组和匹格列酮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糖代谢相关指标
  1.2.1 空腹血浆胰岛素,两两比较:白藜芦醇组、匹格列酮组均低于代谢综合征组空腹胰岛素水平,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白藜芦醇组和匹格列酮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2 空腹血糖,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3 HOMA-IR,两两比较,各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白藜芦醇组和匹格列酮组HOMA-IR已有下降趋势。
  2.身体测量参数
  2.1 体重,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
  2.2 前列腺绝对重量,白藜芦醇组、匹格列酮组前列腺绝对重量均低于代谢综合征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白藜芦醇组与匹格列酮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 内脏脂肪重量,两两比较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白藜芦醇组和匹格列酮组较代谢综合征组相比,均有下降趋势。
  2.4 前列腺指数,白藜芦醇组、匹格列酮组前列腺指数均低于代谢综合征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白藜芦醇组和匹格列酮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应用白藜芦醇治疗,可以改善高脂喂养导致的高胰岛素血症,从而改善前列腺增生程度,与匹格列酮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高胰岛素血症参与前列腺增生过程。
  第四部分 白藜芦醇改善前列腺增生的机制研究
  目的:采用wistar大鼠高脂饮食诱导代谢综合征模型,取前列腺右腹侧叶,分析其中的关键分子信号PPARγ及其下游基因COX-2的变化,分析促氧化-抗氧化系统中NOX-2、NOX-4和SOD-1、SOD-2的变化。
  方法:取所有动物的前列腺右腹侧叶,Western blot法分析PPARγ、COX-2、NOX-2、NOX-4、SOD-1和SOD-2的变化。
  结论:高脂饮食喂养诱导前列腺组织中COX-2、NOX-2、NOX-4表达升高,PPAR、SOD-1、SOD-2表达降低,导致活性氧的产生和蓄积,诱导前列腺细胞增殖、分化;应用白藜芦醇和匹格列酮处理均能使前列腺组织中COX-2、NOX-2、NOX-4表达降低,使PPARγ、SOD-1、SOD-2表达增加。白藜芦醇和匹格列酮可以通过调节PPARγ和COX-2表达的变化和改变氧化-抗氧化平衡,调节活性氧的产生和蓄积,从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改善前列腺增生。提示高脂饮食通过该路径诱发前列腺增生,白藜芦醇通过该路径改善前列腺增生,起到与匹格列酮相同的作用。
  结论:1.研究表明,通过高脂喂养大鼠可以模拟代谢综合征的核心要素疾病,导致大鼠出现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内脏性肥胖。
  2.高脂喂养的大鼠,其前列腺绝对重量、前列腺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织学检查提示出现前列腺增生特征表现,说明代谢综合征可以诱导出现前列腺增生。
  3.通过在高脂喂养的同时,添加白藜芦醇和匹格列酮处理,可以逆转高胰岛素血症,可以减轻高脂喂养大鼠的前列腺绝对重量和前列腺指数,组织学检查亦发现前列腺增生明显减轻。
  4.白藜芦醇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PPARγ表达,降低COX-2的表达,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过程,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改善前列腺增生。
  5.白藜芦醇和匹格列酮还可以调节氧化-抗氧化平衡中的重要酶,使NOX-2、NOX-4表达降低,SOD-1、SOD-2表达增加,通过ROS第二信使作用,调节前列腺细胞增殖和凋亡,达到抑制前列腺增生的目的。白藜芦醇无毒害,为天然植物如葡萄及其加工产品中所含有,能起到和匹格列酮类似的治疗高胰岛素血症和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本研究为临床处理代谢综合征导致的前列腺增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通过增加该种植物或其加工产品的摄入,可能起到预防、治疗代谢综合征导致前列腺增生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